抄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抢劫虏掠。
《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嬈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竪。”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始则寇边抄虏,盗我财物,继则羡我膏腴,耽我文绣,利我国土,遂窥神器。”
引证解释
⒈ 抢劫虏掠。
引《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嬈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竪。”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始则寇边抄虏,盗我财物,继则羡我膏腴,耽我文绣,利我国土,遂窥神器。”
抄虏的网络释义
抄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少声。本义:叉取)
(2) 同本义
(3) 掠取,抢掠 。如:抄暴(以武力掠取);抄夺(抢劫掠夺);抄掠(搜劫他人财物)
(4) 抄写 。如:抄集(抄录编集);抄白(抄本;副本)
(5) 搜查并没收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抄籍(抄没并登记归公);抄没(查抄没收)
(7) 从侧面绕过去 。如:抄击(绕道击敌);抄近(走近路)
(8) 两手交叉在胸前或背后插在袖筒里 。如:抄手;抄着腰(叉着腰)
(9) 顺手牵羊拿走 。如:谁把我的字典抄走了
(10) 迅速拿起 。如:抄起一把锹就走了
名词
匙子;小勺
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清史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u1 [梅县腔] cau1 [沙头角腔] cau1 [客英字典] cau1 [台湾四县腔] c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1 cau4 [陆丰腔] cau1 [宝安腔] cau1 [东莞腔] cau1
◎ 潮州话:c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䜈 | 楚交 | 初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chrau/chau | ʧʰa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从毌(
),虍(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2)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3)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