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符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唐 代州府户曹的小吏。掌文书往返、民形案件的通知诸事。
唐 李翱 《卢司录墓志》:“及为司録,始就官,承符吏请曰:‘前例,某人等十五人合钱二千,僦人与司録养马,敢请命。’”
引证解释
⒈ 唐代州府户曹的小吏。掌文书往返、民形案件的通知诸事。
引唐李翱《卢司录墓志》:“及为司録,始就官,承符吏请曰:‘前例,某人等十五人合钱二千,僦人与司録养马,敢请命。’”
承符吏的网络释义
承符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2) 手握;用手掌支撑
承,奉也。受也。——《说文》
女承筐无实。——《易·归妹》。虞注:“自下受上称承。”
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承印(捧印);承萼(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承盘(托盘)
(4) 继承
朱明未承夜兮。——《楚辞·招魂》。注:“续也。”
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承袭(继承);承家(承继家业);承授(承继传受)
(6) 接受;承受
若不足而不承。——《庄子·大宗师》
士于大夫承贺。——《礼记·王藻》
(7) 又如:承派(接受委派);承教(谦词。接受教诲);承做(接受加工);承命(受命)
(8) 奉承 。如:承附(奉承附和);承旨(逢迎意旨);承志(迎合意旨;继承大志)
(9) 承担,担负;担当 。如:承造(负责建造);承局(包办各项事务的人;衙门中的差人)
(10) 秉承 。如:承制(奉旨);承荷(秉承);承运(秉受天命)
(11) 招认 。如:承招(认罪招供);承抵(认罪抵命);承伏(认罪)
(12) 侍奉 。如:承欢(承色。侍奉父母,使之高兴);承应(侍候,伺候;妓女、艺人应宫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
名词
指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载作用的部分 。如:石承;轴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n2 [沙头角腔] sin2 [客英字典] shin2 [陆丰腔] shin3 [梅县腔] shin2 [海陆丰腔] shin2 [宝安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东莞腔]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承 | 署陵 | 常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ʑĭəŋ | zjing/zj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2) 符信
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门关用符节。——《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若合符节。——《孟子》
封皇帝玺符节。——《汉书·高帝纪》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4) 征兆
守尔天符。——《答宾戏》。注:“相命也。”
以风符应合于天地。——《史记·李武纪》
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汉书·刘辅传》
(5) 又如:符兆(征兆);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符表(显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6)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红楼梦》
(7) 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符书(符箓)
(8) 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 。如:符书(官府文书);符敕(敕命文书)
(9) 谓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如:符文(敕命文书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符帖(简帖)
(10) 票证;单据 。如:符验(凭据;证件)
(11) 一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如: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运(犹符命);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12) 契约 。如:符儿(借契;字据)
(13) 符号 。如:音符;休止符
(14) 通“莩”。莩甲。草木种子外皮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史记·律书》
(15) 姓
动词
(1) 符合;相同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协(符合;相同);符会(符合);符应(符合);符验(证验,符合应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u2 [客英字典] pu2 [台湾四县腔] fu2 pu2 [梅县腔] fu2 pu2 [陆丰腔] pu3 [宝安腔] pu2 fu2 [海陆丰腔] fu2 pu2 [东莞腔] fu2 [客语拼音字汇] fu2 p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扶 | 防無 | 並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byo/biu | bʰ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吏,治人者也。——《说文》
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景帝纪》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朋法》
王使委于三吏。——《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
百吏庶民。——《国语·周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韩诗外传》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吏议(官吏商讨政事;处分官吏;拟议定罪);吏司(管理司法案牍的官);吏兵(官吏和士兵);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
(4) 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5) 又如: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医之下的一般医生);吏员(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狱吏(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官)
(6) 吏部狱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班固《汉书》
(7) 姓
动词
(1) 治理;为官
夫吏者,理也。——《汉书·王莽传下》
是为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之问《蓝田山庄》
(2) 又如:吏才(为政的才能);吏方(为政的方略);吏道(官吏处理政务之道);吏隐(闲居下级官位);吏材(为政的才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5 [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东莞腔] li3 [客英字典] li5 [宝安腔]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台湾四县腔] li5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吏 | 力置 | 來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lĭə | lih/li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