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

fèn fěi [ fen fei]
繁体 憤悱
注音 ㄈㄣˋ ㄈㄟˇ

词语释义

1.愤慨,怨恨。郁闷不舒。 2.谓积思求解。

词语解释

  1. 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 愤慨,怨恨。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引证解释

⒈ 谓积思求解。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⒉ 愤慨,怨恨。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卢文纪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沉德符《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司马子长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愤悱的国语词典

郁闷不舒。

愤悱的网络释义

愤悱

  • 愤悱,汉语词汇。
  • 拼音:fèn fěi
  • 释义:1、谓积思求解。2、愤慨,怨恨。
  • 汉字详情

    fèn [fen]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FAM
    五行:
    仓颉: PJTO
    四角: 9408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贲( 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 同本义

    愤,懑也。——《说文》

    发愤以杼情。——《楚辞·九章·惜诵》

    志意蕴愤。——《后汉书·王符传》

    (3) 又如:愤切(内心极度愤懑);愤悁(愤懑郁积);愤薄(郁结,充塞);愤厥(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

    (4) 充盈,旺盛

    愤,盈也。——《方言十二》

    阳瘅愤盈。——《国语·周语》

    (5) 又如:愤盈(充溢,积满;气愤,愤懑);愤盛(积满,充盈)

    动词

    (1) 愤怒;怨恨。同“忿”

    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愤怨(愤怒怨恨);愤心(愤怒或愤激之心);愤忿(愤怒);愤沮(怨恨沮丧);愤痛(愤怒悲痛);愤咤(愤怒)

    (3) 发,奋

    愤于中则应干外。——《淮南子·脩务》

    (4) 又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愤迅(奋迅);愤勇(奋勇);愤起(奋发而起)

    英文翻译

    resent, hate; indignant

    方言集汇

    ◎ 粤语:fan5

    宋本广韵

    fěi [fei]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DJD
    五行:
    仓颉: PLMY
    四角: 9101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2) 又如:悱悱(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悱发(欲说而不能,有待别人开导启发)

    英文翻译

    to be desirous of speaking

    方言集汇

    ◎ 粤语:f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i1 fui3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fi3 [梅县腔] fi3 fui3 [客英字典] fui3
    ◎ 潮州话:何威2(卉)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敷尾微合上聲合口三等pʰĭwəiphyoix/phv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