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滞

yú zhì [ yu zhi]
繁体 愚滯
注音 ㄩˊ ㄓˋ

词语释义

1.愚笨迟钝。

词语解释

  1. 愚笨迟钝。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寻兹失所起,良由作者情多忽畧,识惟愚滞。” 清 曾国藩 《翰林院庶吉士莫君墓表》:“听者虽愚滞未尝不怡,如旱苗之得膏雨也。”

引证解释

⒈ 愚笨迟钝。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
唐刘知几《史通·暗惑》:“寻兹失所起,良由作者情多忽畧,识惟愚滞。”
清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莫君墓表》:“听者虽愚滞未尝不怡,如旱苗之得膏雨也。”

愚滞的网络释义

愚滞

  • 愚滞是汉语词汇,拼音yú zhì,意思是愚笨迟钝。
  • 汉字详情

    [yu]
    部首: 440
    笔画: 13
    五笔: JMH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WBP
    四角: 603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禺( )。从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本义:愚蠢,愚昧)

    (2) 同本义

    愚,戆也。——《说文》

    三赦,曰惷愚。——《周礼·司刺》

    靡哲不愚。——《诗·大雅·抑》

    (3) 又

    哲人之愚。

    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脩身》

    深知祸福谓之知,反知为愚。——《贾子道术》

    以惑愚瞽。——明· 刘基《卖柑者言》

    使君一何愚。——《乐府诗集·陌上桑》

    愚人所为愚。——唐· 韩愈《师说》

    愚者亦明。——清· 黄宗羲《原君》

    (4) 又如:愚若胶柱(胶住调节乐弦的柱再去弹奏,只能弹出单一无变化的音调。比喻愚笨到像去胶柱,拘泥而不知变通);愚戆(愚蠢而刚直);愚騃(痴笨);愚浊(愚笨;糊涂)

    (5) 自称之谦词

    愚以为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愚谓大计。——《资治通鉴》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三国演义》

    (6) 又如: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老(老人自谦之词);愚臣(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愚意(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愚怀(谦指己见)

    (7) 敦厚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孔子家语》。王肃注:“愚,敦厚。”

    (8) 又如:愚款(单纯朴实);愚鲠(敦厚鲠直)

    动词

    (1) 蒙蔽;欺骗

    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愚学(愚弄儒学);愚锢(愚弄禁锢);愚聋(蒙蔽)

    英文翻译

    stupid, doltish, foolish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2 [海陆丰腔] ngi2 [客英字典] ngi2 [宝安腔]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2 [台湾四县腔] ngi2 [沙头角腔] gni2 [东莞腔] ngi2 [陆丰腔] gni3
    ◎ 潮州话:ngo5(ngô) [潮阳]ngu5(ngû)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虞俱平聲合口三等ngyo/ngiuŋĭu
    zhì [zhi]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GKH
    五行:
    仓颉: ETJB
    四角: 34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2)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3)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4)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5)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6) 又如:滞用(停止运用);滞淹(闭塞,不通畅);滞越(阻塞);滞著(阻塞;不能宣泄)

    (7) 郁积

    气不沈滞。——《国语·周语》。注:“积也。”

    得此佳作,终日喜快,滞闷冰释。——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

    (8) 又如:滞念(凝结在心中的思念);滞思,滞想(凝聚心头的想念);滞怒(积于心中的愤怒);滞气(郁积之气);滞愤(积愤)

    (9) 凝聚,积聚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晋· 陆机《拟青青陵上柏》

    (10) 又如:滞念(心中凝结的思念);滞血(淤积的血液);滞底(凝集)

    (11) 陷入;沉抑

    卿方当富贵,必不容久滞屈。——《南史》

    (12) 又如:滞羽(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滞抑(受压制);滞屈(贤人沉抑,不得升进);滞淹(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13) 暂时停留于某处;逗留

    几宵因月滞三湘。—— 姚鹄《送黄颇归袁》

    (14) 又如:滞淫(长期旷废;长久停留;久雨不停);滞游(久游未归);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15) 遗落;遗漏

    此有滞穗。——《诗·小雅·大田》

    (16) 又如:滞器(遗漏未用的人才)

    形容词

    (1) 久,长期

    敢告滞积以纾执事。——《国语·鲁语》。注:“久也。”

    且眩瞀滞疾,不堪久待。——《后汉书·韦彪传》

    (2) 又如:滞病(久病);滞疾(久病);滞役(长期供职);滞耻(久未洗雪的耻辱)

    (3) 反应迟钝;缺乏活力、生气或成效

    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金史·宗尹传》

    (4) 又如:滞碾人(言语、行为愚笨的人);滞夯(不灵便);滞拙(迟钝笨拙);滞色(面带晦气);滞晦(呆滞而暗淡)

    (5) 固执;拘泥

    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明· 吕坤《别尔赡书》

    (6) 又如:滞固(固执而不变通);滞执(固执;不通达);滞隅(谓偏执一端);滞痼(拘执);滞疑(拘泥和疑虑)

    (7) 深奥;不易通晓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德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南史》

    (8) 又如:滞例(难解的条例);滞说(难理解的说法);滞义(疑难的意义)

    英文翻译

    block up, obstruct; stagnant

    方言集汇

    ◎ 粤语:zai6
    ◎ 潮州话:t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