愕怡

è yí [ e yi]
注音 ㄜˋ 一ˊ

词语释义

亦作'愕怡'。 惊视。

词语解释

  1. 见“ 愕眙 ”。

引证解释

⒈ 见“愕眙”。

愕怡的网络释义

愕怡

  • 愕怡,亦作“ 愕怡 ”。惊视。 汉 班固 《西都赋》:“轶云雨於太半,虹霓回带於棼楣;虽轻迅与僄狡,犹愕眙而不能阶。” 唐 颜真卿 《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铭》:“观者如堵,相顾愕怡。”《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俄而缒士复登陴,贼皆愕眙,乃按甲不出。” 明 方孝孺 《守素斋记》:“一旦变故出乎其前,愕怡相持,敛手不能救。”《睢州志·名臣·袁可立传》:“辅臣曰:‘彼触圣怒,救之何济?’可立笑曰:‘特相公不欲救耳!’众皆愕眙。”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九:“宇宙为之掀鼓,山川为之战撼,居者愕眙,行者道仆。”
  • 汉字详情

    è [e]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KKN
    五行:
    仓颉: PRRS
    四角: 96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咢声。本义:惊讶)

    (2) 同本义 愕,惊也。——《广雅·释诂一》

    愕,然欲殴之。——《汉书·张良传》

    犹愕眙而不能阶。——班固《西都赋》

    成骇立愕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

    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马中锡《中山狼传》

    (4) 又如:愕怪(惊奇);愕窒(惊惶得不敢出气);愕梦(惊愕而梦)

    (5) 直言

    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管子·白心》

    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盐铁论·国疾》

    謇愕之操,华首弥固。——《后汉书·陈蕃传》

    (6) 又如:愕愕(直言)

    英文翻译

    startled, alarmed, astonished

    方言集汇

    ◎ 粤语:ngok6
    ◎ 客家话:[梅县腔] ngok8 [台湾四县腔] ngok8 ngok7 [客英字典] ngok8 [陆丰腔] ngok8 [客语拼音字汇] ngog6 [海陆丰腔] ngok8 ngok7 [宝安腔] ngo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五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ŋɑkngak
    [yi]
    部首: 339
    笔画: 8
    五笔: NC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PIR
    四角: 9306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台( )声。本义:和悦的样子)

    (2) 同本义

    怡,和也。——《说文》

    公乃为诗以怡王。——《书·金传》。郑注:“悦也。”

    下气怡色。——《礼记·内则》。注:“悦也。”

    有庆未尝不怡。——《国语·周语》

    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国语》

    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心旷神怡。——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怡心(和悦心情);怡目(悦目);怡怡(怡悦神情);怡情(怡悦心情);怡魂(使精神愉快);怡养(和乐);怡声(犹柔声);怡颜(和悦的容颜);怡宁(安宁)

    (4) 喜乐的,使人心神感官愉快的

    怡,乐也。——《尔雅》

    眄庭柯以怡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如:怡色;怡愉(喜悦);怡裕(安乐,欢乐);怡畅(欢畅);怡荡(怡悦放荡);怡乐(安乐,快乐);怡穆(愉悦和睦);怡怿(愉悦;快乐)

    (6) ∶姓

    英文翻译

    harmony; pleasure, joy; be glad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陆丰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衣5(移)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與之平聲開口三等bʰiji/j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