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错误,过失。语本《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新唐书·阎立德传》:“﹝ 用之 ﹞初为 彭州 参军,尝摄録事,一日纠愆谬不法数十事,太守以为材。”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接於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於耳而闻,则恐惧有愆谬。”
引证解释
⒈ 错误,过失。
引语本《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新唐书·阎立德传》:“﹝用之﹞初为彭州参军,尝摄録事,一日纠愆谬不法数十事,太守以为材。”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接於目而睹,则戒慎其仪容;接於耳而闻,则恐惧有愆谬。”
愆谬的网络释义
愆谬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2) 同本义
愆,过也。——《说文》
失所为愆。——《左传·哀公十六年》
不愆不忘。——《诗·大雅·假乐》
街亭之役,咎由 马谡,而君引愆。——《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愆锁(罪锁);愆戾(过失;罪咎);愆尤(过失,罪咎);愆忒(差错);愆罪(罪咎,罪过);愆殃(过失,罪恶);愆负(过失);愆过(罪恶,罪过)
(4) 原因
泪出羞涩疼痛甚,大人肝肾虚风愆。——《医宗金鉴》
动词
(1) 违背、违反 。又如:愆忘(违反);愆面(久违,久未见面);愆位(未能坚守工作岗位,克尽职责);愆义(违反道义)
(2) 超过;延误
愆期。——《易·归妹》
冬无愆阳。——《左传·昭公四年》
不愆于素。——《左传·宣公十一年》
匪我愆期。——《诗·卫风·氓》
(3) 又如:愆亢(久旱);愆阳(阳气过盛);愆晴(久雨未晴);愆程(误了预定的旅程);愆悬(失期不至);愆候(失时);愆素(越过原来计划)
(4) 失掉,丧失
王昏不若,用愆厥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天时有愆伏。——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愆德隳好(丧失道义,破坏友好);愆伏(阴阳失调);愆和(失和)
(6) 通“骞”。亏,损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假乐》
苟伤廉而愆义。——陆机《文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an1 yan1 [宝安腔] ken1 [客英字典] ken1 kien1 [海陆丰腔] kien1 [梅县腔] kian1 [台湾四县腔] k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愆 | 去乾 | 溪 | 仙B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仙B | 山 | khien/qyen | kʰĭɛ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2) 同本义
谬,狂者之妄言也。——《说文》
考之三王而不谬。——礼记·中庸》
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庄子》
解心之谬。——《庄子·庚桑楚》
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司马迁传》
园喜以谬赏。——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荀子·儒效》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谬戾(荒谬乖僻);谬谈(谬语妄说);谬举(妄举,举用不适当的人才);谬种流传(荒谬错误的文章或议论辗转流传于世)
(4) 姓
动词
欺诈;迷误
谬,欺也。——《广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神山记》
秦言不听,谬言:…——《燕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