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惰孏 ”。懒惰。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 姜望 至德而佃不復种, 重华 大圣而渔不偿网,然后玉璜表 营丘 之祚,大功有二十之高,何必讥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 晋 陶潜 《责子》诗:“ 阿舒 已二八,惰嬾故无匹。”一本作“ 懒惰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 王丹 ﹞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輒歷载酒肴,从而劳之……其惰孏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 丹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惰孏”。懒惰。
引晋葛洪《抱朴子·守塉》:“姜望至德而佃不復种, 重华大圣而渔不偿网,然后玉璜表营丘之祚,大功有二十之高,何必讥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
晋陶潜《责子》诗:“阿舒已二八,惰嬾故无匹。”
一本作“懒惰”。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王丹﹞每岁时农收后,察其强力收多者,輒歷载酒肴,从而劳之……其惰孏者独不见劳,各自耻不能致丹。”
惰懒的网络释义
惰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隋省声。本义:不恭敬)
(2) 同本义
惰,不敬也。——《说文》
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宋· 苏轼《教战守策》
(3) 又如:惰傲(怠慢);惰慢(懈怠不敬;懈怠涣散);惰肆(怠慢放肆);惰骄(骄傲懈怠);惰偷(懈怠苟且,懒惰)
(4) 懈怠;懒惰
惰,懒也。——《广雅》
佚而不隋,劳而不慢。——《荀子·非十二子》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
诸司素偷惰。——《明史·海瑞传》
(5) 又如:惰懈(懒惰懈怠);惰力(不图进取的消极落后力量);惰心(怠懒的思想);惰失(怠惰失职);惰劣(怠惰无能);惰侈(懒惰奢侈)
动词
(1) 衰败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墨子·脩身》
(2) 又如:惰坏(败坏);惰君(败坏国事之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to5 [客语拼音字汇] to4 [沙头角腔] to5 [梅县腔] to5 [陆丰腔] to6 [客英字典] to2 to5 [宝安腔] to3 [台湾四县腔] to5 [海陆丰腔] to6
◎ 潮州话:多鞍6(单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墮 | 徒果 | 定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duax/duaa | dʰuɑ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赖声。本义:懒惰)
(2) 同本义
懒,懈也。怠也。一曰卧也。——《说文》。字亦作懒。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宋书·范晔传》
(3) 又如:懒待(没有精神和兴致);懒怠(懒于做某种事);懒得(不想,不情愿);懒残和尚煨芋(唐衡狱寺和尚明瓒禅师,性子懒惰,常吃别人剩食,因号懒残。李泌在寺里夜读访他时,他正在牛粪中煨芋,并送半个芋头给李,叫他小心不要多讲话,去做十年宰相。后果如其言)
(4) 疲惫 。如:懒困(疲倦困怠);懒怯(疲倦虚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娜安2(俺)、[潮安]罗安2、[饶平]罗红2(囊),nang2(náng)[潮州、饶平]lan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