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状

cǎn zhuàng [ can zhuang]
繁体 慘狀
注音 ㄘㄢˇ ㄓㄨㄤ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惨状 cǎnzhuàng

(1) 凄惨的状况

miserable condition

词语解释

  1. 悲惨的情状。

    巴金 《死去的太阳》四:“他看见十几个死伤的人躺在街心,他看见 南京路 上染着红血;还有血淋淋的 张欣南 底头,和那个孩子临死的惨状。”

引证解释

⒈ 悲惨的情状。

巴金《死去的太阳》四:“他看见十几个死伤的人躺在街心,他看见南京路上染着红血;还有血淋淋的张欣南底头,和那个孩子临死的惨状。”

惨状的国语词典

悲惨的情景。

如:「当年火灾现场的惨状,迄今令人难以忘怀。」

惨状的网络释义

惨状

  • 惨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悲惨的情状。出自巴金 《死去的太阳》。
  • 惨状造句

    这场大车祸的惨状,真是叫人触目惊心。
    这场车祸的惨状,真是叫人触目惊心。
    南京大屠杀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屏东地区受灾严重,空拍水灾惨状,真的令大家大吃了一惊。
    贾金发的小女儿贾赛菊告诉记者当时,他们都被父亲的惨状惊呆了。
    看样子是回鲜卑王庭奔丧的人看到了王庭的惨状,所以才和他们联合攻杀槐头,如果槐头撑不住被灭,剩下的西部和中部还会再战,争鲜卑王位。
    廖耀湘在胜利后,立即至电蒋介石,兴奋地谈到“此次敌重武器及军用车辆遗失之巨,人员死伤疾病转于沟壑者之众,狼狈溃散惨状,有甚于两年前国军野人山之转进。
    据说,纣王最喜欢看别人受刑时挣扎悲号的惨状。
    如果要独立,肯定会有大陆攻台的惨状,希望那些坏家伙认清形式。
    只是其物难得,各人均只听到过它的毒名,此刻才亲眼见到鲜于通身受其毒的惨状。
    延袤数十里,不见烟火,灾民有生食野兽之肉者,有握泥果腹致毙者,有挖树皮草根以济急者,风餐露宿,困苦异常,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据传,纣王最喜欢看别人受这种酷刑时挣扎悲号的惨状。
    在国阵糟透了的治理底下,马来西亚陷入凄惨状况,一方面削减津贴,但同时又有通膨压力导致物价上涨,让穷苦百姓苦上加苦。
    曹禺还说,他亲眼看见过当时天津遭灾后农民鬻儿卖女的惨状。
    黄河漂尸数日,多如麦秸,其惨状亘古未闻,震惊中外……驻军司令官小野,精通汉学,残暴恣睢,嗜血成性。
    太子最先看到全儿的惨状,二话没说,对着胡公公的腹部捅了一刀。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
    其中,司徒煦和司徒遇为南洋华侨,得知家乡抗日惨状,回乡参加战争,这也是颇具侨乡华侨抗战颇具典型的代表。
    李纨目睹惨状,心酸落泪,忙催着紫鹃快给黛玉擦洗。
    他年轻时从医,曾亲眼见证尼日利亚内战之后饥荒的惨状。

    汉字详情

    cǎn [can]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CDE
    五行:
    仓颉: PIKH
    四角: 9302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参声。本义:残酷,狠毒)

    (2) 同本义

    惨,毒也。——《说文》

    惨毒行于民。——《汉书·陈汤传》

    苛惨失中。——《后汉书·周纺传》。注:“虐也。”

    惨如蜂虿。——《荀子·议兵》

    (3) 又如:惨虐(残酷暴虐);惨无人理(惨无人道)

    (4) 悲痛;伤心

    惨于腹。——《列子·杨朱》。释文:“惨,痛也。”

    惨怛于心。——《汉书·元帝纪》。师古曰:“惨,痛也。”

    醉不成欢惨将别。——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凄惨(凄凉悲惨);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惨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6) 厉害;程度严重

    冰霜惨烈。——张衡《西京赋》

    下阴潜以惨禀兮。——扬雄《甘泉赋》

    (7) 又如:惨阳(阳气盛极而炎热)

    英文翻译

    sad, pitiful, wretched; cruel

    方言集汇

    ◎ 粤语:caam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am3

    宋本广韵

    zhuàng [zhuang]
    部首: 428
    笔画: 7
    五笔: UD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IK
    四角: 331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爿( 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不韦使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

    (1) 陈述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form; appearance; shape; official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6

    宋本广韵

    惨状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