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惚怳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张说 《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 恽敬 《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游移不定。
晋 木华 《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 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惚怳”。
⒉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引《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
明宋濂《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⒊ 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引晋葛洪《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张说《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恽敬《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⒋ 游移不定。
引晋木华《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惚恍的国语词典
混沌不清。
惚恍的网络释义
惚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见“恍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梅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忽 | 呼骨 | 曉 | 沒 | 入聲 | 月 | 合口一等 | 魂 | 臻 | huot/xuot | xuət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況省声。字本作怳,亦作慌.本义:狂的样子)
(2) 同本义
怳,狂之貌。——《说文》
怳,狂也。——《广雅·释诂四》
临风怳兮浩歌。——《楚辞·少司命》
(3) 又如:恍恍(狂的样子)
(4) 昏瞆不明的样子
追怳忽于地底兮。——《后汉书·张衡传》
精神怳惚。——《神女赋序》。注:“不自觉知之意。”
(5) 又如:恍恍(模模糊糊);恍忽(形貌模糊不清的样子;神智迷乱不定的样子);恍惑(迷惑)
(6) 心神不安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怳若有望而不来。——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注:“失意貌。”
(7) 又如:恍恍(心神不宁的样子);恍惝(失意怅惘);恍怆(失意怅惘的样子);恍然(失意的样子,惆怅的样子)
副词
猛然;忽然
恍惊起而长嗟。——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朱熹《中庸章句序》
动词
(1) 仿佛;好像 。如:恍若(仿佛;好像);恍如(仿佛);恍疑(犹仿佛);恍然(仿佛);恍若(仿佛)
(2) 一闪而过
方转过山子,只见迎面有一个人影儿一恍。——《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ong3 [宝安腔] fong3 [梅县腔] fong3 [海陆丰腔] fong3 [客语拼音字汇] fong3 [台湾四县腔] fong3
◎ 潮州话:何汪2(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光 | 古黃 | 見 | 唐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ŋ | ku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