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想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忧思。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
引证解释
⒈ 忧思。
引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惕想结宵梦,素心久已冥。”
惕想的网络释义
惕想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7 [梅县腔] tit7 [宝安腔] tit7 [客英字典] tit7 [台湾四县腔]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tid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逖 | 他歷 | 透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i | the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2) 同本义
想,冀思也。——《说文》
览物想故国。——杜甫《客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
(3) 又如:想似(深切的怀念);想思(想念)
(4) 思考,思索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楚辞·九章·悲回风》
后来还亏得文琴替我竭力想法,找了原经手人,向 周中堂讨主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 又如:冥思苦想;想来想去(反复的多方思考);想度(考虑,衡量)
(6) 希望,想要
那时他老人家正在用功,想中那名进士。——《儿女英雄传》
(7) 又如:想闻(想望,仰慕)
(8) 料想;猜想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本人。——《史记·孔子世家论》
(9) 又如:想料(料想)
(10) 想象
想早励良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王充《论衡》
(11) 好像,如同
云想衣裳花容,春风指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12) 怀念、回想
想当年。——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慰长想。——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ong3 [陆丰腔] siong3 siong6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3 [沙头角腔] siong3 [梅县腔] siong3 [台湾四县腔]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海陆丰腔] siong3 [东莞腔] siong3
◎ 潮州话:siên6/sion6 siang2(siĕ siá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想 | 息兩 | 心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sĭaŋ | siangx/si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