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词

dào cí [ dao ci]
繁体 悼詞
注音 ㄉㄠˋ ㄘ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悼词 dàocí

(1) 哀悼死者的话或文章

memorial speech

词语解释

  1.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讲话或文章。

    巴金 《遵命文学》:“我在追悼会上读了悼词,想起他的不明不白的死亡,我痛惜我国文艺界失去这样一位战士。”《花城》1981年第2期:“还不知道是我参加他的追悼会,还是他为我写悼词哪!”

引证解释

⒈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讲话或文章。

巴金《遵命文学》:“我在追悼会上读了悼词,想起他的不明不白的死亡,我痛惜我国文艺界失去这样一位战士。”
《花城》1981年第2期:“还不知道是我参加他的追悼会,还是他为我写悼词哪!”

悼词的网络释义

悼词

  •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 悼词造句

    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人们以为,精于古典诗文的文怀沙,撰写这篇悼词,必以古文体出现,或者,必以古诗词出现。
    寥寂极重繁重得像是暗中的悼词。
    这些天来,民警杨铭安的逝世刷爆了很多温州人的朋友圈,悼词、忆文纷纷涌现。
    赤道几内亚总统马西埃在追悼会上的悼词………
    他的许多名言录是悼词这些勇敢的人的美德。
    简师教员为悼念刘临阁先生,将悼词谱写成歌曲,供广大师生缅怀传唱。
    颂词,颂文,悼词颂词或颂文,尤指对死者的赞颂。
    听“表哥”妻子致悼词,坚强的护棺警也流泪了。
    悼词,国庆演说辞,谴责词,告别演说等都是富于词藻的演说。
    都说最完美的产品在广告里,最完美的人在悼词里,最完美的爱情在小说里。但我认为,最完美的你在我眼里,最完美的爱情是我们在一起。爱你,矢志不渝!
    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辈子,折磨一辈子,做官一张纸,争毕一辈子,悼词一张子,了结一辈子。
    这个事实本身,对戴安娜来说,就是比我今天希望表达的悼词要强烈和深刻得多的殊荣。
    全世界的领导人都致悼词称颂那位埃及总统。
    家属也不去纠缠什么“泰山鸿毛”,单位也不必推敲“一大损失”之类悼词说法,最后就悄悄地办了后事。
    我还听有人说,在悼词中展现幽默也不失为好主意。
    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
    仪式在圣安东尼教堂举行,并会在那里念给爸爸的悼词。
    在雅流专案指挥部基地里举行的对扎普才措和牺牲战士队员的简易追思会上,他象变了个人似的没有悲怀的悼词,没有感愤的壮言,依然沉默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泰国大公主乌汶叻在悼念仪式上念颂悼词。

    汉字详情

    dào [dao]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H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YAJ
    四角: 9104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说文》

    隐悼播越。——《国语·晋语》

    恐惧从处曰悼。——《周书·谥法》

    怵悼栗而耸兢。——张衡《西京赋》

    中心是悼。——《诗·桧风·羔裘》。注:“动也。”

    心栗手悼,书不成字。——陈寿《三国志》

    (3) 又如:悼栗(因惊恐而战栗);悼慑(害怕)

    (4) 悲痛;哀伤

    悼,哀也。——《广雅》

    七年曰悼。——《礼记·曲礼》。注:“怜爱也。”

    年中早夭曰悼。——《周书·谥法》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卫风·氓》

    昔者,楚欲攻 宋, 墨子闻而悼之。——《淮南子·修务训》

    (5) 又如:痛悼;恸悼;伤悼;哀悼(悲痛地追念);悲悼(伤心悼念);悼丧(悲伤沮丧)

    (6) 悼念

    帝闻之而悼之。——魏妆《魏书》

    (7) 又如:悼恩(感怀恩德)

    名词

    指年幼之人 。如:悼耄(指幼童和老人);悼稚(年幼者)

    英文翻译

    grieve, mourn, lament; griev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梅县腔] tau5 [海陆丰腔] do6 tau6 [客英字典] tau5 [宝安腔]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4 to4 [台湾四县腔] do5 tau5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到去聲開口一等dauh/dawdʰɑu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