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后汉书·徐稺传》:“ 蕃 ( 陈蕃 )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以“悬榻”喻礼待贤士。
北周 庾信 《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 唐 黄滔 《祭崔补阙》:“五辟三顾,悬榻开樽,不辞小国之权,盖切高堂之养。” 清 王摅 《怀许九日》诗:“应有 陈蕃 悬榻待,免悲 王粲 滞 荆州 。”亦作“ 悬床 ”。 元 戴良 《哭杨大章先生》诗之二:“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悬床”。
引《后汉书·徐稺传》:“蕃 ( 陈蕃 )在郡不接宾客,唯稺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北周庾信《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
唐黄滔《祭崔补阙》:“五辟三顾,悬榻开樽,不辞小国之权,盖切高堂之养。”
清王摅《怀许九日》诗:“应有陈蕃悬榻待,免悲王粲滞荆州。”
元戴良《哭杨大章先生》诗之二:“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
悬榻的国语词典
汉代陈蕃做太守时不接宾客,惟与徐稺相善,稺来,特设一床榻,徐稺走后,即将床榻悬挂起来。见《后汉书.卷五三.徐稺传》。后指以礼接待贤人。北周.庾信〈园庭〉诗:「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清.陈曾寿〈浣溪沙,花径冥冥取次行〉词:「悬榻经年虚望眼,寄声几度损吟魂?」
悬榻的网络释义
悬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2) 同本义
悬者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叵幅悬之。——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倒悬之。——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悬丝诊脉(传说古代中医诊脉法之一。不见面将丝线系于病人腕上诊脉治病);悬壁(相学术语。指脸部接近耳垂下端处的部位)
(4) 牵挂;挂念 。如:悬结(悬念;惦记);悬悬(挂念);悬肠挂肚(担心;挂念)
(5) 凭空设想;揣测
你们做的事,须自己承认。怎么悬定得罪?——《梼杌闲评——明珠缘》
(6) 又如:悬度(无根据地揣测、估计);悬料(凭空臆测);悬猜(揣测,猜想)
(7) 揭示 。如:悬金(出具赏格)
(8) 公布 。如:悬令(公布法令);悬名(张榜公布名姓);悬法(公布法令)
(9) 系连,关联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
王之命悬于遂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形容词
(1) 久延不决 。如:悬调(长期拖欠的赋税);悬租(长期拖欠的租赋)
(2) 孤立,无所依傍 。如:悬然(无所依傍貌;空虚貌);悬师(远征的孤军);悬守(犹孤守)
(3) 空虚,匮乏 。如:悬虚(凌空;空虚、空洞)
(4) 形容高耸,陡峭 。如:悬崖峭障(陡直的山崖,高险的山峯);悬峰(陡峭的山峰)
(5) 〈方〉∶危险的,危难的或惊险的 。如:真悬
(6) 相差较大的 。如:悬迸(差别很大);悬邈(相距很远)
(7) 河流或涧水向下奔流 。如:悬流;悬溜;悬濑
名词
悬钟、磬等乐器的架子
宿燎设悬。——唐· 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huin5(hûiⁿ) [饶平、揭阳、潮阳]hiang5(hiâ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
)声。本义: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2) 同本义
移我琉璃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汉书·徐稚传》
一榻。——清· 周容《芋老人传》
对坐榻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喜置围榻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榻登(厚毯。置于大床前,上榻上,用以登床);榻布(质料粗厚的布);竹榻;藤榻
(4) 几案
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三国志·鲁肃传》
动词
睡
舍间离此不远,何不草榻一宵?——《镜花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ap7 [宝安腔] tap7 [客英字典] tap7 [台湾四县腔] tap7 [客语拼音字汇] tab5 [海陆丰腔] tap7 [东莞腔] ta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榻 | 吐盍 | 透 | 盍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tʰɑp | th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