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恐惧;惶恐。
汉 焦赣 《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 黄河 ,悬水百餘仞,临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 清 吴伟业 《松鼠》诗:“侧目仍盱睢,奉头似悚惕。”
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宠过忧来,恩殊感极,彷徨自顾,悚惕难居。”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临书不胜悚惕。”
警惕。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 唐 以来诸家言,以悚惕之。”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敬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众参已,肃肃列侍……共视座上,真如悬观音图像,时被微风吹动。闻言悚惕,鬨然并诺。”
引证解释
⒈ 恐惧;惶恐。
引汉焦赣《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餘仞,临之者感悚惕焉。”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
清吴伟业《松鼠》诗:“侧目仍盱睢,奉头似悚惕。”
⒉ 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
引唐元稹《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宠过忧来,恩殊感极,彷徨自顾,悚惕难居。”
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临书不胜悚惕。”
⒊ 警惕。
引清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唐以来诸家言,以悚惕之。”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⒋ 敬畏。
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众参已,肃肃列侍……共视座上,真如悬观音图像,时被微风吹动。闻言悚惕,鬨然并诺。”
悚惕的国语词典
惊惶恐惧。
悚惕的网络释义
悚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束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悚,惧也。——《玉篇》
人君闻此,可以悚惧。——汉· 王符《潜夫论·慎微》
(3) 又如:悚怯(惶恐胆怯);悚愧(惶恐惭愧);悚栗(恐惧战栗);悚骇(惊恐);悚异(惊异)
(4) 欢悦 。如:悚抃(欢愉);悚戴(欢欣奉戴);悚跃(欢悦跳跃)
(5) 耸立;高耸 。如:悚立(耸立,竖立);悚峙(高耸峙立)
(6) 恭敬 。如:悚敬(恭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ng3 [台湾四县腔] sung3 [梅县腔] sung3 cet7 [宝安腔] sung3 [客语拼音字汇] sung3 [海陆丰腔] sung3
◎ 潮州话:思翁2(耸)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悚 | 息拱 | 心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syungx/sivnk | sĭwo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7 [梅县腔] tit7 [宝安腔] tit7 [客英字典] tit7 [台湾四县腔]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tid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逖 | 他歷 | 透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i | th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