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祸

huǐ huò [ hui huo]
繁体 悔禍
注音 ㄏㄨㄟˇ ㄏㄨㄛˋ

词语释义

1.谓撤去所加的灾祸。 2.后悔造成祸害。

词语解释

  1. 谓撤去所加的灾祸。

    《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以礼悔祸于 许 ,无寧兹 许公 復奉其社稷。” 杨伯峻 注:“谓天或者依礼撤回加于 许 之祸。”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岂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 祝融 悔祸, 回禄 屏气。”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天未悔祸,岁仍大荒。”

  2. 后悔造成祸害。

    《旧唐书·越王係传》:“虽好生息战,每冀其归降;而餘孽昧恩,靡闻于悔祸。”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梁鸣泉计处市马书》:“若二酋能悔祸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丝毫也不知道悔祸呢。”

引证解释

⒈ 谓撤去所加的灾祸。

《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以礼悔祸于许,无寧兹许公復奉其社稷。”
杨伯峻注:“谓天或者依礼撤回加于许之祸。”
南朝陈徐陵《为梁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岂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
唐柳宗元《逐毕方文》:“祝融悔祸, 回禄屏气。”
宋苏轼《徐州祈雨青词》:“天未悔祸,岁仍大荒。”

⒉ 后悔造成祸害。

《旧唐书·越王係传》:“虽好生息战,每冀其归降;而餘孽昧恩,靡闻于悔祸。”
明张居正《答蓟辽总督梁鸣泉计处市马书》:“若二酋能悔祸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丝毫也不知道悔祸呢。”

悔祸的国语词典

因追悔而除去所加的灾祸,多指天而言。

悔祸的网络释义

悔祸

  • 【释义】
  • (1).谓撤去所加的灾祸。《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以礼悔祸于 许 ,无宁兹 许公 复奉其社稷。” 杨伯峻 注:“谓天或者依礼撤回加于 许 之祸。”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与太尉王僧辩书》:“岂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 祝融 悔祸, 回禄 屏气。”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天未悔祸,岁仍大荒。”
  • (2).后悔造成祸害。《旧唐书·越王系传》:“虽好生息战,每冀其归降;而馀孽昧恩,靡闻于悔祸。”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梁鸣泉计处市马书》:“若二酋能悔祸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公(袁可立)墓志铭》:“奉旨体勘,倧悔祸伏辜。”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们,丝毫也不知道悔祸呢。”
  • 汉字详情

    部首: 339
    笔画: 10
    五笔: NTXU
    huò [huo]
    部首: 431
    笔画: 11
    五笔: PYKW
    五行:
    仓颉: IFROB
    四角: 3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楇( 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2) 同本义

    禍,害也。神不福也。——《说文》

    禍灾杀礼。——《周礼·掌客》

    禍兮福所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逆其类者谓之禍。——《荀子·天论》

    来不由我,古谓之祸。——《论衡·累害》

    鱼无失水之祸。——《韩非子·大体》

    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近者祸及身。——《战国策·赵策》

    不能为祸。——《淮南子·人间训》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祸至无日。——《资治通鉴》

    文人画士之祸。——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祸及枯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祸基(灾祸根由);祸不旋踵(比喻祸害来势迅猛,连脚后跟都来不及掉转);祸至无日(比喻祸患的急迫);祸中有福(不幸中有幸)

    (4) 罪

    罪祸有律。——《荀子·成相》。注:“祸,亦罪也。”

    (5) 灾荒之处

    有祸则反。——《太玄经·玄文》

    动词

    (1) 作祸;加害

    子木有祸人之心, 武有仁人之心。——《左传·昭公元年》

    (2) 又如:祸国(加害于国);祸国殃民;祸世(危害社会);祸计(恶计);祸人(害人)

    (3) 遭难;受害

    刘恭见 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后汉书》

    英文翻译

    misfortune, calamity, disa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wo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