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悔恡 ”。灾祸。
《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东方朔》:“ 文帝 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清 黄景仁 《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悔恨。
《后汉书·马援传》:“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气, 援 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恡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唐 李咸用 《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明 唐顺之 《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谓追悔顾惜。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若书於诸侯之史,是悔恡其货而侮王命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悔恡”。
⒉ 灾祸。
引《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东方朔》:“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恡小疵耶。”
唐杜甫《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清黄景仁《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⒊ 悔恨。
引《后汉书·马援传》:“出征交阯,土多瘴气, 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恡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唐李咸用《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明唐顺之《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⒋ 谓追悔顾惜。
引唐司空图《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周史可矣;若书於诸侯之史,是悔恡其货而侮王命也。”
悔吝的网络释义
悔吝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文声。本义:顾惜,舍不得)
(2) 同本义(爱惜过分,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
吝,恨惜也。——《说文》。字亦作恡,作悋。
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悋,恨也。——《方言十》
以往吝。——《易·蒙》
坤为吝啬。——《易·说卦》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出纳之吝。——《论语》。皇疏:“难惜之也。”
商甚恡于财。——《孔子家语·致思》。注:“啬甚也。”
改过不吝。——《书·仲虺之诰》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袁枚《黄生借书说》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又何吝一躯以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吝色(舍不得的神情);吝情(舍不得的表情)
(4) 认为耻辱
得之不休,不获不吝。——张衡《应间》
(5) 吝啬;小气
固吝者何。——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赐无所吝。——清· 邵长蘅《清门剩稿》
(6) 又如:吝爱(过分吝啬);吝悭(吝啬);吝简(吝啬);吝骄(吝啬而骄傲)
(7) 非分贪求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楙字 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三国演义》
(8) 感到为难 。如:吝色(为难的神色);吝道(困难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n5 [海陆丰腔] lin6 nin6 [梅县腔] nin5 lin5 [宝安腔] lin5 [客英字典] nin5 lin5 [东莞腔] lin3 [客语拼音字汇] lin4 [台湾四县腔] lin5 n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遴 | 良刃 | 來 | 眞A | 去聲 | 震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lĭĕn | linh/li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