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民

xù mín [ xu min]
注音 ㄒㄨˋ ㄇ一ㄣˊ

词语释义

1.谓忧虑人民的疾苦。

词语解释

  1. 谓忧虑人民的疾苦。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后汉书·陈蕃传》:“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圣贤恤民之意也。” 宋 司马光 《言赈赡流民札子》:“如此处置,欲以为恤民之名,掩人耳目则可矣。” 清 朱仕琇 《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彼皆柄国政,戴於民上,其恤民宜也。”

引证解释

⒈ 谓忧虑人民的疾苦。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
《后汉书·陈蕃传》:“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圣贤恤民之意也。”
宋司马光《言赈赡流民札子》:“如此处置,欲以为恤民之名,掩人耳目则可矣。”
清朱仕琇《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彼皆柄国政,戴於民上,其恤民宜也。”

恤民的网络释义

恤民

  • 恤民,汉语词汇。
  • 拼音:xù mín
  • 释义:谓忧虑人民的疾苦。
  • 恤民造句

    如今战乱四起,民生凋敝,你等既不关心国事,更不体恤民生,反而在此浪费钱粮人力,大兴土木,广建医舍,当真令人心寒不齿!
    他们不体恤民情,朝令夕改,咱们老百姓不知怎么办才好。
    端午节是人们为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感动的日子。
    感恩笑愧怍,恤民思清廉。
    今司徒知命,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令终者也。
    当时,金兵南侵,生灵涂炭,南宋政府又不恤民情,诛求无厌,人民走投无路,纷纷举行起义。
    连日以来,多处地方豪雨成灾,尤以中南部为甚;身为元首,毫不矜恤民瘼,兀自在权谋算计,回避应负的责任。
    彼研讨也,则有忧国恤民,回报社会,满腔热忱,感极而迸发矣。
    或为君者仗其权位,恣情妄为,不能体恤民瘼,导致国困民穷,或刀兵相残,殃及无数生灵。
    而牧守令宰不能助朕宣扬恩德,勤恤民隐,至乃侵夺其产,加以残虐,非所以为治也。
    总之,宪昌之于检察院工作中,潜心汲取数理逻辑之缜密精严,娴熟把握形象思维之迁想妙得;凛遵宪典,严惩墨吏,体恤民瘼,申张正义。
    我们的教育往往就这样“人格分裂”,一方面宣传领导干部们体恤民意、体察下情,一方面却在上演真实版的用强权侵犯弱者权利的闹剧。
    在其诗作中,努力追求一种人格美,忧国恤民,力求建立一种人际和合的德治社会。
    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双十协定,举国欢腾,不料社鼠,来戢凶顽,迫害杂牌,不恤民命,一箭双雕,煮豆燃箕。
    刘伯温是一位清官,廉直恤民,秉公执法,以高尚的官德和人格魅力流传后世。
    他老人家虽已近古稀之年,却依然殚精竭虑地奔走在工作第一线,依然抟心揖志地体恤民众疾苦,无论是岁暮天寒,雪窖冰天,还是洪水横流,雨淋日炙。
    清咸丰朝帝师杜受田一生忧国恤民,在晚清朝野颇有影响。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无法体恤民心的信念,就是利欲熏心者。

    汉字详情

    [xu]
    部首: 339
    笔画: 9
    五笔: NTL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PHBT
    四角: 97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血声。本义:忧虑)

    (2) 同本义

    恤,忧也。——《说文》

    勿恤其孚。——《易·泰》

    不印自恤。——《书·大诰》

    告而忧恤。——《诗·大雅·桑柔》

    不恤国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明· 张煌言《复郎廷佐书》

    (3) 又如:恤功(担忧民众的事务);恤恤(忧虑的样子);恤民(忧虑人民的疾苦)

    (4) 体恤

    朝廷竟无恤赠之典。——《隋唐演义》

    恤病讨贰。——《左传》

    不知存恤。——《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恤近忽远(体恤亲近的人而忽略疏远的人);恤金

    (6) 怜悯

    司寇宜哀狱,台庭幸恤辜。——唐· 沈佺期《移禁司刑》

    (7) 又如:恤矜(怜悯)

    (8) 周济

    以恤礼哀寇乱。——《周书·大宗伯》

    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存恤贫无告者。——《明史》

    隋主闻知大怒,厚恤 麦铁杖等,杀监军 刘士龙,囚 于仲文。——《隋唐演义》

    (9) 又如:恤邻(救济近邻);恤贫(救济贫民);恤嫠(救济);恤病(救援有危难的人);恤患(济人于患难)

    (10) 安置

    不遂我遣,恤我九列。——《汉书》

    (11) 顾及;顾念

    战胜宜阳,不恤 楚交,忿也。——《战国策》

    (12) 又如:恤刑(慎用刑法)

    (13) 抚养

    恤孤寡。——《礼记·月令》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孔子家语·弟子行》

    (14) 又如:恤孤(抚养孤儿)

    名词

    (1) 葬仪

    俗谚云:“会稽打鼓送恤, 吴兴步担令史。”——《南史》

    (2) 又如:恤典(丧葬礼仪)

    英文翻译

    show pity; relieve, help

    方言集汇

    ◎ 粤语:seot1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陆丰腔] sut7 [客英字典] sut7 sit7 [海陆丰腔] sit7 sut7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xid5 [台湾四县腔] sit7 sut7 [宝安腔] sut8 sot8 [东莞腔] sut8
    ◎ 潮州话:思温4(戌)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辛聿入聲合口三等syt/svit
    mín [min]
    部首: 104
    笔画: 5
    五笔: NA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VP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形容词

    (1) 民间的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英文翻译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 客家话:[梅县腔] min2 [宝安腔] min2 [东莞腔] min2 [台湾四县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in2 [海陆丰腔] min2 [客英字典] min2 [沙头角腔] min2 [陆丰腔] m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彌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mĭĕnmjin/min

    恤民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