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悟
词语释义
恍悟
(1) 忽然醒悟
引证解释
⒈ 猛然省悟。
引《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听説,心下恍悟道:‘恁般説,莫不这位小娘子是神仙下降?’”
清昭槤《啸亭杂录·谢芗泉之疏阔》:“法笑曰:‘君於某日曾假余著之,今尚在余笥中,君果忘乎?’ 谢乃恍悟。”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阿艾到这个时候才突然恍悟过来。”
恍悟的网络释义
恍悟
近义词
恍悟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況省声。字本作怳,亦作慌.本义:狂的样子)
(2) 同本义
怳,狂之貌。——《说文》
怳,狂也。——《广雅·释诂四》
临风怳兮浩歌。——《楚辞·少司命》
(3) 又如:恍恍(狂的样子)
(4) 昏瞆不明的样子
追怳忽于地底兮。——《后汉书·张衡传》
精神怳惚。——《神女赋序》。注:“不自觉知之意。”
(5) 又如:恍恍(模模糊糊);恍忽(形貌模糊不清的样子;神智迷乱不定的样子);恍惑(迷惑)
(6) 心神不安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怳若有望而不来。——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注:“失意貌。”
(7) 又如:恍恍(心神不宁的样子);恍惝(失意怅惘);恍怆(失意怅惘的样子);恍然(失意的样子,惆怅的样子)
副词
猛然;忽然
恍惊起而长嗟。——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朱熹《中庸章句序》
动词
(1) 仿佛;好像 。如:恍若(仿佛;好像);恍如(仿佛);恍疑(犹仿佛);恍然(仿佛);恍若(仿佛)
(2) 一闪而过
方转过山子,只见迎面有一个人影儿一恍。——《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ong3 [宝安腔] fong3 [梅县腔] fong3 [海陆丰腔] fong3 [客语拼音字汇] fong3 [台湾四县腔] fong3
◎ 潮州话:何汪2(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光 | 古黃 | 見 | 唐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ŋ | kua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
(2) 同本义
悟,觉也。——《说文》
悟彼蟋蟀唱。——《文选·谢混游西池诗》
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
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后汉书·张酺传》
悟已往之不谏。——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闻而悟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悟大光明法。——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悟心(悟性。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宗(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悟悦(因了悟而喜悦);悟理(领会道理);悟物(了悟物理);悟明(了悟真言);悟佛(了悟佛理);悟禅(参悟禅理);悟道参玄(宗教语。领会和推究宗教中玄妙之理)
(4) 觉醒;觉悟。通“寤”。睡醒
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王充《论衡·问孔》
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江淹《杂体诗》
怛惊悟兮无闻。——《文选·潘岳·寡妇赋》
(5) 又如:悟觉(觉悟);悟门(觉悟的门径)
(6) 启发;使觉悟
冀悟迷惑之心。——《论衡·对作》
(7) 又如:悟主(使主上觉悟);悟发(启发)
(8) 通“晤”。相对
过耳悟目之交。——《潜夫论·明忠》
悟言不如罢,从夕至清朝。——《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
(9) 又如:悟对(聚会)
(10) 通“牾”。抵触
大意无所拂悟,…。——《韩非子》
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吕氏春秋·荡兵》
人不敢悟视。——《战国策·燕策三》
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杀雄鸡以傅其心上。——《风俗通议·雄鸡》
名词
悟性 。如:悟捷(悟性敏捷);悟敏(思维敏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u5 [台湾四县腔] ngu5 [梅县腔] ngu5 [东莞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u4 [海陆丰腔] ngu5 [沙头角腔] ngu5 [宝安腔] ngu3
◎ 潮州话:ngo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誤 | 五故 | 疑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ŋu | ngoh/ng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