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惕

chù tì [ chu ti]
注音 ㄔㄨˋ ㄊ一ˋ

词语释义

怵惕 chùtì

(1) 恐惧警惕

怵惕不宁
palpitation caused fright

词语解释

  1. 戒惧;惊惧。

    《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汉书·王商传》:“於是退 勃 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引证解释

⒈ 戒惧;惊惧。

《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
《汉书·王商传》:“於是退勃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注:“悐,古惕字。”
唐杜甫《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
《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

怵惕的国语词典

惊恐。

怵惕的网络释义

怵惕

  • 怵惕,汉语词语,
  • 拼音为chù tì,
  • 意为恐惧警惕,
  • 《广雅》:怵惕,恐惧也。
  • 怵惕的翻译

    英语: to be alarmed, to be apprehensive

    怵惕造句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她稍有怵惕,但很快平静如初,会意地微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就大步朝菜市场方向走去。
    百姓深惩王圣倾复之祸,民萌之命,危于累卵,常惧时世复有此类,怵惕之念,未离于心,恐惧之言,不绝于口。
    更糟糕的是,在那暗红液体的边缘开始出现了犹如蜥蝎表皮那样的花纹;虽然影影绰绰的很模胡,但见者无不怵惕,恐惧万分,甚至恶心。
    孟子说,人见到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是毫无功利色彩的,是“仁之端”,同理,人们看到老人家跌倒流血,也会有恻隐之心。
    徐仲佳指出,常人的“怵惕恻隐之心”可以使人偶为一善,而像李昌女这样的善始善终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也会有不忍之心。
    怵惕之念,未离于心;恐惧之言,未绝乎口。
    白天精神抖擞地做事,晚间怵惕思省。
    他举例说,人乍见小孩要掉进井里,那一刻,皆会有“怵惕恻隐之心”。
    重拳更兼整风之下,民心或有昂奋,官意难免怵惕。
    再次上场,龙雨写对“怵惕”,山西队写对“平畴”。
    人也一样,不怵惕,不慎独,思想、精神、行为等也会招惹尘埃,需要“洗洗澡”。
    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指出每个人对他人的无辜受难均有同情心,正是人本性善良的表现。
    剖析举报人“裸奔”、遭受公开或隐性报复现象,于制度而言,是法律法规的不足与保护制度的缺失;在文化层面,源于人们对“告密文化”的怵惕、恐惧和反感。
    旧案已尘埃落定,新法能否使今后的行贿者怵惕自醒,有待司法实践证明。
    面对惊心动魄的腐败,你不心惊肉跳?不是笔者心率过速,而是腐败着实令民怵惕!本贴于。

    汉字详情

    chù [chu]
    部首: 339
    笔画: 8
    五笔: NSYY
    五行:
    仓颉: PID
    四角: 930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术声。本义:恐惧,害怕)

    (2) 同本义

    怵,恐也。——《说文》

    怵,惧也。——《广雅》

    劳形怵心者也。——《庄子·应帝王》

    怵悼栗而耸兢。——张衡《西京赋》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3) 又如:怵栗(恐惧);怵悸(恐惧心跳);怵怵(戒惧、警惕的样子)

    (4) 伤心

    心怵而奉之以礼。——《礼记·祭统》

    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管子·心术上》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

    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韩非子·解老》

    怵迫之徒,或趋西东。——《文选·贾谊·鹏鸟赋》。

    英文翻译

    fear, be afraid; shy, timid

    方言集汇

    ◎ 粤语:zeot1
    ◎ 客家话:[梅县腔] chot7 tut7 [海陆丰腔] tut7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台湾四县腔] tut7 [客英字典] tut7
    ◎ 潮州话:胎温4(脱)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丑律入聲合口三等ţʰĭuĕtthryt/thvit
    [ti]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JQR
    五行:
    仓颉: PAPH
    四角: 96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英文翻译

    be cautious, careful, alert

    方言集汇

    ◎ 粤语:t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7 [梅县腔] tit7 [宝安腔] tit7 [客英字典] tit7 [台湾四县腔]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ti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dʰieith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