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严与宽;紧与松。
《管子·七臣七主》:“彼时有春秋,岁有败凶,政有急缓。”《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
危急,紧急。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即有急缓, 周亚夫 可任将军!”《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人情顾家,诸将掾吏,可分遣休息,急缓召之,不难。” 宋 欧阳修 《与集贤杜相公书》:“某才薄力劣,不足以备急缓之用。”
引证解释
⒈ 严与宽;紧与松。
引《管子·七臣七主》:“彼时有春秋,岁有败凶,政有急缓。”
《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
⒉ 危急,紧急。
引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即有急缓, 周亚夫可任将军!”
《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人情顾家,诸将掾吏,可分遣休息,急缓召之,不难。”
宋欧阳修《与集贤杜相公书》:“某才薄力劣,不足以备急缓之用。”
急缓的网络释义
急缓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p7 kip8 [客英字典] gip7 [台湾四县腔] gip7 kip8 [梅县腔] gip7 kip8 [沙头角腔] gip7 g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ib5 [陆丰腔] gip7 [东莞腔] gip7 [宝安腔] gi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急 | 居立 | 見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ĭĕp | kip/kyp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爰( )声。本义:宽松;宽大)(2) 同本义 。如:缓带(放宽衣带。从容自在的样子);缓服(宽松的服装。对戎装而言);缓带轻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儒雅的风度)
(3)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缓,舒也。——《广韵》
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战国策·卫策》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缓缓(缓慢的样子。同徐徐);缓步代车(慢步行走以代替乘车。同安步当车);缓辔而行(信马由缰地慢走)
(5) 柔软 。如:缓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缓歌慢舞(悠柔美妙的歌声和舞步)
(6) 不陡 。如:缓坡
(7) 软弱;柔弱 。如:缓箭(去势微弱之箭);缓声(柔缓的音乐和歌声)
动词
(1) 延期,延迟
今夫缓于事己者,安能急于事人?——《战国策·卫策》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又如:缓死(宽缓减免死刑;延长寿命);缓召(军事用语。应受动员召集或临时召集的后备军人以及国民兵,因故延缓征召的,称为缓召);缓决(法律名词,对已宣判死刑的犯人,依据特定的状况,于一定时期内暂缓处决)
(3) 下垂 。如:缓耳(缓弛下垂之耳)
(4) 苏醒,复活 。如:缓气;缓醒
(5) 怠慢 。如:缓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缓留(缓慢迟钝)
(6) 刑法等宽宏、宽恕 。如:缓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缓狱(宽缓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