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号

huī hào [ hui hao]
繁体 徽號
注音 ㄏㄨㄟ ㄏㄠˋ

词语释义

徽号 huīhào

(1) 美称

这等一位活菩萨,岂可没个徽号?——·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title of honour

词语解释

  1. 旗帜的名号。指旗的式样、图案、颜色。旧时作为新兴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的标志之一。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与民变革者也。” 郑玄 注:“徽号,旌旗之名也。” 孔颖达 疏:“徽号,旌旗也, 周 大赤, 殷 大白, 夏 大麾,各有别也。”《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隆 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故三春称王,明三统也。”《周礼·夏官·大司马》“辨号名” 清 孙诒让 正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注云:‘属谓徽识也。《大传》谓之徽号。’徽识、徽号、号名,义并同, 贾 疏云:‘即《司常》注:三者旌旗之细者也。’”

  2. 引申指国号。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张柬之 等既迁 则天 于 上阳宫 , 中宗 犹以皇太子监国,告 武氏 之庙。时,累日阴翳,侍御史 崔浑 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 唐 ,顺万姓之心,奈何告 武氏 庙?庙宜毁之,復 唐 鸿业,天下幸甚!’”

  3. 泛指标志,记号。

    秦牧 《古战场春晓》:“战船和枪炮就是他们的徽号。”

  4. 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秦 汉 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 则天 垂拱 四年,得瑞石於 洛水 ,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羣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熙寧 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詔,归美神考 哲宗 ,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牘,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又如, 清 叶赫那拉氏 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见《清史稿·后妃传》。

  5. 褒扬赞美的称号。指帝王封授的爵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汝水 又东为 周公渡 ,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按, 汉 元帝 初元 五年以 周子南君 姬延年 为 周承休侯 。

  6. 褒扬赞美的称号。泛指美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上古 神农氏 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义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7. 犹绰号。

    明 吴炳 《西园记·闻讣》:“日日街头寻人闹,满城与我加徽号。” 老舍 《赵子曰》第十一:“所以由身体看,由精神上看,‘大智若愚’的这个徽号是名实相符的。”

引证解释

⒈ 旗帜的名号。指旗的式样、图案、颜色。旧时作为新兴朝代或某一帝王新政的标志之一。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与民变革者也。”
郑玄注:“徽号,旌旗之名也。”
孔颖达疏:“徽号,旌旗也, 周大赤, 殷大白, 夏大麾,各有别也。”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隆又以为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自古帝王所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故三春称王,明三统也。”
《周礼·夏官·大司马》“辨号名” 清孙诒让正义:“‘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注云:‘属谓徽识也。 《大传》谓之徽号。’徽识、徽号、号名,义并同, 贾疏云:‘即《司常》注:三者旌旗之细者也。’”

⒉ 引申指国号。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张柬之等既迁则天于上阳宫,中宗犹以皇太子监国,告武氏之庙。时,累日阴翳,侍御史崔浑奏曰:‘方今国命初復,当正徽号称唐,顺万姓之心,奈何告武氏庙?庙宜毁之,復唐鸿业,天下幸甚!’”

⒊ 泛指标志,记号。

秦牧《古战场春晓》:“战船和枪炮就是他们的徽号。”

⒋ 褒扬赞美的称号。旧时专指加给帝王及皇后的尊号。每逢庆典,可以屡次加上,每次通常加两个字,尽是歌功颂德之词。。见《清史稿·后妃传》。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 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於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羣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
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熙寧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因又降詔,归美神考哲宗,用告成功。上亲加上两朝徽号,令庙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再看那署的款,却都是连篇累牘,犹如徽号一般的别号。”
又如, 清叶赫那拉氏的徽号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⒌ 褒扬赞美的称号。指帝王封授的爵号。按, 汉元帝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姬延年为周承休侯。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汝水又东为周公渡,藉‘承休’之徽号,而有‘周公’之嘉称也。”

⒍ 褒扬赞美的称号。泛指美称。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义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⒎ 犹绰号。

明吴炳《西园记·闻讣》:“日日街头寻人闹,满城与我加徽号。”
老舍《赵子曰》第十一:“所以由身体看,由精神上看,‘大智若愚’的这个徽号是名实相符的。”

徽号的国语词典

古代作为标志用的旌旗。

徽号造句

可以是一种宗教的表记,也可以是一种显示国籍的徽号或是说明船名的图像。
这些咒骂对你和你的子孙,永远是一个徽号和征兆。
可以搞到国会的一项法令,宣布他为合法婚姻所生,准许他采用父亲的名字和徽号。
三是贝雷帽的警徽下有闪电徽号。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
百年灵徽号需经过三道连续冲切工序。指针尖端被镂空,以便嵌入夜光物质。
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
请附上此栏内容及部门徽号的软复本。
将百年灵徽号和八件小时标记装配在凸缘上,这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
俞平伯先生感于子恺漫画中杨柳和燕子很多,曾给子恺先生取徽号“丰柳燕”。
我们要采购针,钥匙串,徽章,奖章,徽章和徽号。

汉字详情

huī [hui]
部首: 303
笔画: 17
五笔: TMG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OUF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微省声。本义:三纠绳)

(2) 同本义

徽,三股绳也。——《说文》

系用徽纆。——《易·坎》。刘注:“三股为徽。”

(3) 绳索

免于徽索。——《汉书·扬雄传》。注:“绳也。”

(4) 又如:徽索(徽绳。捆绑俘虏、罪人的绳索);徽纆(绳索;捆绑);徽缠(绳索。亦比喻束缚,牵累);徽绳(徽索。指捆绑罪人的绳索)

(5) 琴徽,系琴弦的绳

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汉书·扬雄传》

(6)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嵇康《琴赋》

(7) 标志;符号 。如:徽车(饰有徽帜的车);徽物(指区别等级的标志物,如旌旗、服饰等);徽识(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国徽;校徽;帽徽

(8) 旗帜

易服色,殊徽号。——《礼记·大传》

(9) 绑腿布

徽,袤幅也。——《说文》。段玉裁注:“即《诗》之邪幅也。”

(10) 徽州的省称 。旧府治在今安徽省歙县。如:徽墨

(11) 安徽省的简称 。如:徽调

形容词

(1) 美好;善良

徽,善也。——《尔雅·释诂》

(2) 又如:徽睇(美丽的眼睛);徽绩(美好的功绩);徽徽(美好的样子);徽显(善美显著)

(3) 宏伟 。如:徽业(宏业,伟业);徽庸(丰功,伟绩);徽绩(伟绩)

动词

(1) 停止;静止

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蔼。——陆机《挽歌诗》

(2) 束缚;捆绑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3) 如:徽束;徽猛(束缚猛兽)

英文翻译

a badge, insignia

方言集汇

◎ 粤语:fai1
◎ 客家话:[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英字典] fui1 [陆丰腔] fu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歸微合平聲合口三等xĭwəihyoi/xvoi
hào,háo [hao]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GN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MVS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háo

动词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hào

动词

(1) 扬言有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1) 名位;名称;称谓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英文翻译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hou6
◎ 潮州话:ho7 h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倒去聲開口一等ɣɑughauh/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