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声附会

xún shēng fù huì [xun sheng fu hui]
注音 ㄒㄨㄣˊ ㄕㄥ ㄈㄨˋ ㄏㄨㄟˋ

词语释义

自己没有主见,只是随声应和,牵强附会。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汉字详情

xún [xun]
部首: 303
笔画: 12
五笔: TR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OHJU
四角: 2226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盾声。彳( chì),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顺着,沿着)

(2) 同本义

循,行顺也。——《说文》

循道而趋。——《庄子·天道》

循墙而走。——《庄子·列御寇》

率循大下。——《书·顾命》

五星循轨。——《淮南子·本经》

循天者,与道游者也。——《淮南子·原道》

循山而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聊斋志异·促织》

循以入。——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循轨(依轨道而行);循箫(沿街叫卖的人)

(4) 按照;依序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循例(依照常例);循名责实(按其名而求其实);循次(依次);循依(依照)

(6) 遵循,仿效

昏微循迹。——《楚辞·天问》。注:“循,遵也。”

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离骚》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书·洪范》

(7) 又如:循古(遵循古制);循道(遵循正道);循桡(遵行);循检(遵照规矩);循蹈(遵循)

(8) 遵守

卿大夫以循法为节。——《礼记·射义》

大人作而弟子循。——《淮南子·汜论训》

(9) 又如:循律(遵循法律、制度);循分(遵守本分)

(10) 循环 ,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如:循环往复,循环无端

(11) 通“巡”。巡视

循行国邑。——《礼记·月令》

循,巡也。——《珠丛》

徼循长杨以东。——《汉书·东方朔传》。注:“行视也。”

(12) 又如:循览(浏览)

(13) 步行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战国策》

拊循和辑。——《汉书·赵充国传》

拊循勉百姓。——《汉书·萧何传》

子反收余兵,拊循欲复战。——《史记·晋世家》

拊循和辑。——《汉书·赵充国传》

拊循勉百姓。——《汉书·萧何传》

子反收余兵,拊循欲复战。——《史记·晋世家》

(14) 又如:循步(行步,慢步)

(15) 安抚

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战国策》

(16) 又如:循拊(安抚;抚慰);循抚(安抚)

(17) 寻找 。如:循本(寻求其本源);循揣(寻思);循咀(寻味)

(18) 考察;检查;省察 。如:循省;循察(省察);循行(巡视)

(19) 通“揗”。抚慰;摩;抚摩

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荀子·哀公》

循石,非彼无石。——《公孙龙子·坚白论》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列子·天瑞》

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汉书·李陵传》

(20) 又如:循玩(抚摩赏玩)

形容词

(1) 良,善,好 。如:循声(治绩;声誉);循顺(善良驯顺);循雅(温顺文雅)

(2) 恭谨

臣以济循事王,王能亡燕…——《战国策》

英文翻译

obey, comply with, follow

方言集汇

◎ 粤语:ceo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n2 [台湾四县腔] sun2 cun2 [梅县腔] sun2 [海陆丰腔] sun2 cun2 [陆丰腔] sun3 [东莞腔] cun2 [客语拼音字汇] sun2 [宝安腔] s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八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詳遵平聲合口三等zsyn/szvinzĭuĕn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fu]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WF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LODI
四角: 74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 )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2) 沾着,附着

如涂涂附。——《诗·小雅·角弓》

是故涂不附。——《考工记·轮人》

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附缠(附着,纠缠住);附离(附着)

(4) 依傍;依附

附于诸侯,曰附庸。——《礼记·王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人勿附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附势;附籍天潢(依附皇室);附郭(近城的地方;郊外);附纳(依附交结);附顺(依附顺从);附权(依附权贵)

(6) 附带 。如:附项(附带的事项);附记(附带记述);附呈(附带送上);附款(文件中的附带条款或款项);附答(附带)

(7) 归附

荆州之民附 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8) 又如:附众(使众人归附);附款(归附款服);附化(归化);附就(俯就,屈己从人);附悦(顺从悦服)

(9) 附会 。如:附甲(在他人的奏议上签名以示附议);附合(附会);附讹(附会讹谬)

(10) 佩带

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论衡》

(11) 靠近

燕不用而耳不附。——《韩非子·用人》

其附于刑者,归于土。——《周礼·大司徒》

(12) 又如:附火(靠近火取暖)

(13) 增益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荀子·礼论》。注:“附,增益也。”

(14) 如:附益(增益,增加);附说(增加解说)

(15) 搭乘 。如:附搭(搭乘);附舟(搭船)

(16) 捎带;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17) 通“抚”( )。体恤,抚慰

昭公之弟商人以 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史记·齐世家》

名词

(1) 树木外表的粗皮

(2) 中草药“附子”的简称

(3) 通“腑”。脏腑

臣幸得托肺附。——《汉书·楚元王传》

(4) 姓

英文翻译

adhere to, append; rely on near to

方言集汇

◎ 粤语:f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沙头角腔] fu5 [宝安腔] fu5 [客英字典] fu5 [东莞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fu4 [陆丰腔] fu5 [梅县腔] f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遇去聲合口三等byoh/biuhbʰĭu
huì,kuài [hui,kuai]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F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MI
四角: 80732

详细解释

huì

动词

(1) (会意。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2) 同本义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会茶(一起喝茶);会酒(一起吃酒);会猎(原指会合打猎,又比喻会同作战);会衔(联名签署公文);会次(朝会停留的时刻)

(4) 晤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卻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会于西河外渑池。

与秦王会 渑池。

与赵王会饮。

(5) 又如:会定(见到);会少离多(相会少,别离多);昨天我没有会着他

(6) 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 吴均《续齐谐记》

(7) 能 。如:他会滑冰;他会读;他会弹钢琴

(8) 懂得 。如:他会英文;他会做思想工作

(9) 对…进行社交性看望 。如:会朋友

(10) 付 。如:会钞;会钱

(11) 领悟,领会 。如:会家(行家);会事(懂事,识趣);会得(理解);误会;心领神会;会心

(12) 应当;应须 。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

(1) 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 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 又如:晚上有个全组会;开会;欢迎会;欢送会;会文(兼含观摩、竟赛、考试等多种功能的写作集会)

(4) 时机 。如:适逢其会

(5) 定期市集 。如:赶会;庙会

(6) 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如:会城(省城);省会;会垣(省城;都市)

(7) 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 。如:帮会;学会;耶稣会;董事会;理事会;同学会;同乡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8) 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9) 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 。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10) 一小段时间 。如:一会儿;多会儿;这会儿;那会儿

(11) 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弟子 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2) 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

(1) 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 李白《行路难》

(2) 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1) 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 查郎河按治, 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2) 另见 kuài

kuài

动词

(1) (会意。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同本义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2) 又如:会事(统计事务);会最(总计;汇总)

名词

(1) 缝隙 。如:会弁(一种束发的小型冠冤。上有缝,可饰以玉);漆其四会(即把盖子四周的缝隙用漆封上)

(2) 买卖居间人 。如:会任(指专事买通官府,保释罪犯,居间谋利的人)

(3) 会稽( kuàjī)。山地名,县名。在今浙江绍兴

(4) 姓

(5) 另见 huì

英文翻译

assemble, meet together; meeting

方言集汇

◎ 粤语:wui2 wui4 wui6
◎ 潮州话:huê6 gua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