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屏隔坐
词语释义
谓尊卑同列于朝,遇朝会时以屏风分隔其坐位。
词语解释
谓尊卑同列于朝,遇朝会时以屏风分隔其坐位。
宋 戴埴 《鼠璞·御屏隔坐》:“今人用御屏隔坐之事,以 吴尚书 令 纪亮 与子中书令 騭 朝会以御屏隔坐,然隔坐不始於 亮 , 后汉 郑弘 为太尉,举 第五伦 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朝见, 弘 曲躬自卑,上遂听置云母屏分隔其坐,由此为故事。是隔坐发端於门生座主也。”参阅《后汉书·郑弘传》。
引证解释
⒈ 谓尊卑同列于朝,遇朝会时以屏风分隔其坐位。参阅《后汉书·郑弘传》。
引宋戴埴《鼠璞·御屏隔坐》:“今人用御屏隔坐之事,以吴尚书令纪亮与子中书令騭朝会以御屏隔坐,然隔坐不始於亮,后汉郑弘为太尉,举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朝见, 弘曲躬自卑,上遂听置云母屏分隔其坐,由此为故事。是隔坐发端於门生座主也。”
御屏隔坐的网络释义
御屏隔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本义:驾驶车马)
(2) 同本义。也作“驭”
御,使马也。——《说文》
徒御不惊。——《诗·小雅·车攻》
以御见,侍中。——《汉书·荀彘传》
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大司徒》
梁弘御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众…甚未足畏。——《资治通鉴》
(3) 又如:御轮(赶车);御策(驾驭马匹的鞭子);御正(驾驶使不偏斜);御夫(驾驭车马的人)
(4) 后亦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
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
(5) 又如:御天(控御天道);御气(制御血气);御物(驾驭万物)
(6) 统治;治理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汉· 贾谊《过秦论》
(7) 又如:御世(治理天下);御民(统治人民);御宇(统治天下)
(8) 控制;约束以为己用 。如:御节(主掌季节);御气(制御血气)
(9) 统率;率领
皇帝亲御六师,即离三蜀,霜戈万队,铁马千群。——《旧唐书》
(10) 又如:御兵(统率军队)
(11) 使用;应用
不可以御蓬。——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2) 又如:御器(使用器具)
(13) 载,装运
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说苑》
(14) 抵挡
无御之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15) 又如:御寒
(16) 违逆
天下服而无御,四境 静而无虞。——《新书》
(17) 驾临
帝御温德殿。——《三国演义》
(18) 又如:御便殿(皇帝驾临便殿)
(19) 指侍奉皇帝的妃嫔
倚嫔御歌。——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名词
(1) 驾驶车马的人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 庄贾杀以降 秦。——《史记》
(2) 车和马
沙市放船寒月白,渚宫留御古苔斑。—— 王安石《送王龙图》
(3) 仆役,侍从,陪伴主人提供服务的人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李白《南奔书怀》
(4) 宫中女官名
王御不参一族。——《国语》。韦昭注:“御,妇官也。”
(5) 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出御便殿。——清· 张廷玉《明史》
(6) 又如:御膳(皇帝的饮食);御笔(皇帝亲笔书写);御酒(专供皇帝、宫廷饮用的酒);御弟(皇上的弟弟);御状(向皇帝告状)
(7) 宫禁 。如:御街(京城里的大街);御试(殿试);御堤(禁苑中的堤);御殿(宫殿)
动词
(1) 息止;禁止;阻止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则不御。——《易·系辞上》
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于是又节用御欲。——《荀子·荣辱》
(2) 又如:御水(避水旱灾);御火(避火灾);御守(防守);御捍(防御,保卫);御寇(防御贼寇);御备(防备)
(3) 抵御
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御寒暑之美服。——《公羊传·桓公八年》
晋人御师必于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御凶(抗拒凶邪之气);御战(为抵御敌人的侵犯而作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5 [海陆丰腔] ngi6 [梅县腔] ngi5 ham2 [宝安腔] ng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yi4 [台湾四县腔] ngi5 [陆丰腔] gni6 [东莞腔] ngi5
◎ 潮州话:ghe6(gŭr) ghe7(gū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御 | 牛倨 | 疑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ŋĭo | ngioh/ngivh |
详细解释
bǐng
动词
(1) 退避;隐退
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屏居(辞官隐居,不问世事);屏语(避开他人,私下交谈);屏伏(隐退,避匿);屏移(退隐)
(3) 隐藏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縢》
(4) 又如:屏匿(隐藏);屏迹(隐避);屏藏(隐藏)
(5) 摈弃;除去,去掉。同“摒” 。如:屏绝(屏弃断绝,不相来往);屏弃(屏除废弃);屏除(除去,放弃)
(6) 保护 。如:屏卫(护卫);屏翰(保卫)
(7) 抑制。抑止不出气
宋将军屏息观之。—— 明· 魏禧《大铁椎传》
(8) 又如:屏息(止住声息。即屏气);屏气(暂时抑制呼吸)
(9) 掩蔽
屏王耳目,使不聪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0) 又如:屏处(隐蔽之处);屏遮(遮蔽)
(11) 另见
píng
名词
(1) (形声。从尸,并声。这里的“尸”是由“广”(
)演变来的,表示与宫室有关的事物。本义:宫殿当门的小墙。又称“照壁”)(2) 同本义
屏,屏蔽也。——《说文》
天子在外屏,诸侯在内屏。——《荀子·大略》
其社盖于周之屏。——《吕氏春秋·贵直》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荀子·大路》
(3) 又如:屏室(犹言幽深之室)
(4) 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屏摄之位。——《国语·楚语下》。注:“屏,屏风也。”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屏围(屏风);屏扆(宫殿上陈设在窗与门户间画有斧形图案的屏风);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屏户(门屏);屏风儿(指诏书的草稿格式);屏室(幽深之室);屏著(指门屏);屏帐(室中张设的帷帐);屏帷(指内室)
(6) 指类似画屏那样的东西 。如:荧光屏;网屏
(7) 屏障之物
大邦维屏,大宗惟翰。——《诗·大雅·板》
皆正设于屏外。——《淮南子·时则》
三镇国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国。——《宋史·李纲传》
(8) 又如:屏翳(神话中的风神);屏插(笔筒);屏门(屏风);屏泥(车轼前的装饰。亦用以遮挡泥土);屏星(车前用以蔽尘的车挡);屏面(古代的一种扇子,用以遮面)
(9) 成组的条幅 。如:屏幅(即屏条);屏对(屏条和对联)
(10)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in2 [陆丰腔] pin3 [客语拼音字汇] pin2 [东莞腔] pin2 [客英字典] pin2 [宝安腔] pin2 [沙头角腔] pin2
◎ 潮州话:ping5(phîng) ping2(phíng) [揭阳]pêng5 pê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并 | 府盈 | 幫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pĭɛŋ | pjeng/pie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鬲(
)声。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本义:阻隔、遮断)(2) 同本义
隔,障也。——《说文》
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文选·张衡·西京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把一间房隔成两间;隔越(阻隔,隔绝);隔碍(阻隔。即隔越)
(4) 间隔;距离
隔了七八年,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红楼梦》
(5) 又如:隔涉(远隔);隔三差五(每隔不长;时常);隔岸(河的对岸);隔了这么多天
(6) 隔绝;断绝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不相合
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8) 抑制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秽。——《齐民要术》引《广志》
(9) 别离 。如:隔违(分别;离别)
(10) 通“击”(
)。打,敲打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汉书·扬雄传下》
名词
(1) 界限
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唐· 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
(2) 格子
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儒林外史》
(3) 通“膈”。膈膜
脾生隔,肺生骨。——《管子·水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k7 [台湾四县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客英字典] gak7 [东莞腔] gak7 [宝安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梅县腔] gak7 [陆丰腔] gak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隔 | 古核 | 見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krek/kaek | kæ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2) 同本义
像二人对坐土形。——林义光《文源》
坐而迁之。——《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退而坐,取屦。——《礼记·玉藻》
受立、授立,不坐。——《礼记·少仪》
武坐致 右宪王。——《礼记·乐记》。疏:“坐,跪也。”
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
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坐以待旦。——《书·太早上》
坐如尸。——《礼记·玉藻》
项王、 项伯东向坐, 亚夫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战国策·魏策》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坐语未讫。——《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3) 现代在椅、凳出现后,凡将臀部置于椅、凳以支持身体的重量者皆为坐
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孟浩然《舟中晓望》
(4) 又如:坐地(坐下;坐着;坐在地上);坐堂(坐在堂上);坐上客(原指在坐宾客。后称受人礼遇为坐上客);坐啸(闲坐吟啸,无所事事);坐拜(跪拜);坐右(曲右足而坐);坐列(排列而坐。形容无斗志;坐在店铺内);坐思(坐着思念);坐起(安坐或起立;起身而坐);坐静(静坐修持);坐饮(入座宴饮);坐催(坐等催取)
(5) 引申为就坐,就任,包含“主持”、“掌管”的意思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
就打止灵霄宝殿,教他龙床坐不成。——《西游记》
(6) 又如:坐膺(荣膺;受封);坐办(清制,非常设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者);坐馆(任塾师或幕客)
(7) 定罪,由…而获罪
使与邾大夫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注:“讼曲直也。”
坐,罪也。——《苍颉篇》
遣郭威招诱 白承福入居 太原城中,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不留一个。——《新编五代史平话》
(8) 又如:妄坐(受冤枉而误判其罪);坐大辟(判为死刑);坐假(因受诬而获罪);反坐;连坐;坐法(犯法获罪);坐死(坐罪而被处死)
广汉虽坐法诛。——《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广汉竟坐要斩。
禹坐要斩。
(9) 因…犯罪,触犯法律
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10) 居留,停留
坐,止也。从土,从畱省。会意。土所止也。此与留同意。——《说文》
父子坐旅中,惝恍累日,因留过岁。——清· 归庄《黄孝子传》
(11) 又如:坐窝子(留在原处)
(12) 守,防守
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左传·桓公十二年》
省外各府州县,皆有坐省家丁。——徐珂《清稗类钞》
(13) 又如:坐索(守候索取;守候催促);坐阵(守卫阵地);坐铺(守卫本铺。谓警戒);坐夜(守夜)
(14) 枪炮发射时由力的反作用而使枪炮向后移动 。如:步枪的坐劲不小
(15) 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 。如:这房子向下坐了
(16) 置放。放在或摆在指定的位置上 。如:坐一壶水;坐垫(安放在椅子、凳子上的垫子);坐钟(放在桌案上的时钟);把壶坐上
(17) 乘,搭 。如:我走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撬,走远路坐飞机、坐火车;坐马(供骑坐的马)
名词
(1) 坐儿,坐位。后来写作“座”
坐中数千人。——《乐府诗集·陌上桑》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置之坐上。
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满坐宾客。——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满坐儿;这个剧场有五千个坐儿;坐上(座席上);坐上客(座席上的宾客)
(3) 一次连续坐着的时间 。如:一坐就读了一本书
(1) 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陌上桑》
坐谪兴国州判官。——《明史》
(2) 又如:坐此解职;坐是(因是之故,因此);坐怀(因念,因而想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o1 co5 [海陆丰腔] co1 co6 [客英字典] co1 co5 co3 [东莞腔] co1 [客语拼音字汇] co1 [宝安腔] co1 | co3 [沙头角腔] co1 co3 [陆丰腔] co1 co6 [台湾四县腔] co1 co5
◎ 潮州话:zo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坐 | 徂果 | 從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zuax/dzuaa | dzʰu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