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稺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 东汉 陈蕃 为 徐稺 特设之榻。
陈蕃 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 稺 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唐 许浑 《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 徐稺 榻,客帆空恋 李膺 舟。”亦省称“ 徐榻 ”。 唐 杜正伦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 李 门余妄进, 徐 榻君恒设。”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旋以 孔 罇引满, 徐 榻解悬。”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 徐 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 徐 榻,一夜西风瘦 沉 郎。”
引证解释
⒈ 指东汉陈蕃为徐稺特设之榻。 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稺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事见《汉书·徐稺传》。后用为好客之典。
引唐许浑《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宾馆尽开徐稺榻,客帆空恋李膺舟。”
亦省称“徐榻”。 唐杜正伦《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诗:“李门余妄进, 徐榻君恒设。”
唐黄滔《祭陈侍御峤》:“旋以孔罇引满, 徐榻解悬。”
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二:“月满西堂,復陈徐榻,清风动竹,故人倘来。”
《花月痕》第十五回:“三更凉梦回徐榻,一夜西风瘦沉郎。”
徐稺榻的网络释义
徐稺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2) 同本义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3) 散开
執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容词
(1) 缓慢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3) 安闲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5) 全,都。通“俱”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qi2 [客英字典] ci2 [台湾四县腔] ci2 [梅县腔] ci2 [陆丰腔] ci3 [沙头角腔] ci2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i2 [宝安腔] ci2
◎ 潮州话:cu5(tshû) 〈姓〉ce5(tsh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徐 | 似魚 | 邪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zsio/sziv | zĭo |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1 cih5 [客英字典] chi5 chi1 [海陆丰腔] chi1 chi6 [梅县腔] chii5 ch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緻 | 直利 | 澄 | 脂B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B | 止 | driih/dyh | ɖʰ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
)声。本义: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2) 同本义
移我琉璃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汉书·徐稚传》
一榻。——清· 周容《芋老人传》
对坐榻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喜置围榻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榻登(厚毯。置于大床前,上榻上,用以登床);榻布(质料粗厚的布);竹榻;藤榻
(4) 几案
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三国志·鲁肃传》
动词
睡
舍间离此不远,何不草榻一宵?——《镜花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ap7 [宝安腔] tap7 [客英字典] tap7 [台湾四县腔] tap7 [客语拼音字汇] tab5 [海陆丰腔] tap7 [东莞腔] ta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榻 | 吐盍 | 透 | 盍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tʰɑp | th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