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图之

xú xú tú zhī [xu xu tu zhi]

词语释义

徐者,慢也。徐徐就是慢慢的意思。图,图谋,谋划。之:代词,指代图的对象。连起来就是慢慢的谋划这件事。

汉字详情

[xu]
部首: 303
笔画: 10
五笔: TW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OMD
四角: 282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2) 同本义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3) 散开

執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容词

(1) 缓慢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3) 安闲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5) 全,都。通“俱”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英文翻译

slowly, quietly, calmly; composed, dignified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qi2 [客英字典] ci2 [台湾四县腔] ci2 [梅县腔] ci2 [陆丰腔] ci3 [沙头角腔] ci2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i2 [宝安腔] ci2
◎ 潮州话:cu5(tshû) 〈姓〉ce5(tsh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魚平聲開口三等zsio/szivzĭo
[xu]
部首: 303
笔画: 10
五笔: TW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OMD
四角: 282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2) 同本义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3) 散开

執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容词

(1) 缓慢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3) 安闲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5) 全,都。通“俱”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英文翻译

slowly, quietly, calmly; composed, dignified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qi2 [客英字典] ci2 [台湾四县腔] ci2 [梅县腔] ci2 [陆丰腔] ci3 [沙头角腔] ci2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i2 [宝安腔] ci2
◎ 潮州话:cu5(tshû) 〈姓〉ce5(tsh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魚平聲開口三等zsio/szivzĭo
[tu]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TU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HEY
四角: 603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囗,从啚。囗( wéi),表示范围。啚( ),“鄙”的本字,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2) 同本义

图,画计难也。——《说文》

是究是图。——《诗·小雅·常棣》。传:“谋也。”

君与臣图事。——《仪礼·聘礼》

君不图与。——《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而天下可图也。——《战国策·秦策》

(3) 又如:试图(打算);图计(谋划)

(4) 图谋;谋取

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韩愈《原毁》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与图大事。——《资治通鉴》

图报复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以图将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图王(图谋王业);图功(图谋建立功业);图回(图谋运转);图全(图谋保全自身);图利(图谋私利);图私利;图一时之痛快;图名;图害(谋害);图饱私囊;图吞公款

(6) 筹划;设法对付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7) 又如:图治(想办法把国家治好)

(8) 绘画

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角。——《汉书·苏武传》

(9) 又如:图形(画出人的相貌);图工(善于绘画的人);图画(描绘人或物的形像)

(10) 摹拟

命铸铜以图其像。——《水经注》

(11) 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

子在 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不图子自归。——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名词

(1) 所画的图画

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

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汉书·苏武传》

(2) 又如:看图识字;图载(以图像表达);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图卷;图法(图录和法典);图轴(画轴;画卷);略图(简单的图画);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图说(兼附图画以助解说的著作)

(3) 地图

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

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水之图。——蔡元培《图画》

(4) 又如:图本(图样);图志(附有地图的地方志);图牒(图籍表册);图书(图籍;书籍);图式;图例;图板;图忏(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图纬(图忏和纬书)

(5) 版图。有所有权与管辖权的领土,行使主权的领土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唐· 杜甫《秦州杂诗》

(6) 意图;意愿

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

(7) 塔,即“浮图”的简称

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水经注》

(8) 明清时地方区划名

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

(9) 书籍 。如:图典(图书和经典);图史(图书和史籍)

英文翻译

diagram; chart, map, pic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潮州话:dou5(tôu) tu5(thû)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