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毫锋柔韧便于书写的毛笔。相传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故以为喻。
宋 苏轼 《东坡题跋五·书鲁直所藏徐偃笔》:“ 鲁直 出众工笔,使僕歷试之,笔锋如著盐曲蟮,詰曲纸上。 鲁直 云:‘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真可谓名不虚得。”参见“ 徐偃王 ”。
引证解释
⒈ 指毫锋柔韧便于书写的毛笔。相传徐偃王有筋而无骨,故以为喻。 宋苏轼《东坡题跋五·书鲁直所藏徐偃笔》:“鲁直出众工笔,使僕歷试之,笔锋如著盐曲蟮,詰曲纸上。参见“徐偃王”。
引鲁直云:‘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真可谓名不虚得。”
徐偃笔的网络释义
徐偃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2) 同本义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3) 散开
執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容词
(1) 缓慢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2)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3) 安闲的样子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4)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5) 全,都。通“俱”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qi2 [客英字典] ci2 [台湾四县腔] ci2 [梅县腔] ci2 [陆丰腔] ci3 [沙头角腔] ci2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i2 [宝安腔] ci2
◎ 潮州话:cu5(tshû) 〈姓〉ce5(tsh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徐 | 似魚 | 邪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zsio/sziv | zĭo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匽(
)声。本义:仰卧;仰)(2) 同本义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3)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4) 通“匽”。停止;停息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
盗贼皆偃,工贾竞臻。——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5) 又如:偃武(停息武备);偃革(停止战争);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战鼓。指罢战);偃兵(停战)
(6) 倒下;倒伏
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书·金鰧》
东面偃旌。——《仪礼·乡射礼》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7) 又如:偃倒(倒伏);偃草(风吹草倒)
名词
(1) 通“匽”。厕所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庄子·庚桑楚》
(2) 〈方〉∶度量
今浙江以身及手比繫物之高下、长短为偃,偃、隐古通。——章炳麟《方言》
(3) 古地名 。在今山东省费县南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3 [梅县腔] jan3 [宝安腔] je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4 yan1 [海陆丰腔] ren3 [客英字典] j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偃 | 於幰 | 影 | 元開 | 上聲 | 阮 | 開口三等 | 臻 | 元 | ʔĭɐn | qianx/ia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