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俎

chè zǔ [ che zu]
繁体 徹俎
注音 ㄔㄜˋ ㄗㄨˇ

词语释义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

词语解释

  1.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

    《国语·鲁语下》:“祭 悼子 , 康子 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飫则退。” 韦昭 注:“祭毕彻俎,不与 康子 宴饮也。” 唐 韦述 《对归胙判》:“既而三献,彻俎,肆尸还。”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恩义两得其当,情文皆尽其详,彻俎云初,均釐甚广。”

引证解释

⒈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

《国语·鲁语下》:“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飫则退。”
韦昭注:“祭毕彻俎,不与康子宴饮也。”
唐韦述《对归胙判》:“既而三献,彻俎,肆尸还。”
宋曾巩《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恩义两得其当,情文皆尽其详,彻俎云初,均釐甚广。”

彻俎的网络释义

彻俎

  • 彻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è zǔ,意思为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
  • 汉字详情

    chè [che]
    部首: 303
    笔画: 7
    五笔: TAVN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PSH
    四角: 272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彳( 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2) 同本义

    废彻不迟。——《诗·小雅·楚茨》

    司宫彻之士。——《礼记·燕礼》

    彻筮席。——《礼记·士冠礼》

    大夫无故不彻县。——《礼记·曲礼》

    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三家者以《雍》彻。——《论语·八佾上》

    解车休马,罢酒彻乐。——《淮南子·原道》

    (3) 又如:彻案(撤去食案);彻坐(撤去座位);彻兵(撤军)

    (4) 拆毁;拆下

    彻我墙屋。——《诗·小雅·十月之交》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楚辞·天问》

    (5) 又如:彻屋(拆除房屋)

    (6) 通达;明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7) 又如:彻鉴(明鉴;洞察)

    (8) 垦治

    彻田为粮。——《诗·大雅·公刘》

    (9) 又如:彻田(垦治田地)

    (10) 穿透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1) 又如:彻札(穿透铠甲)

    (12) 结束,完结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 又如:彻命(达其使命);彻卷(毕卷;读章全卷)

    形容词

    (1) 通,达

    彻,通也。——《说文》

    果无不彻。——《国语·晋语六》

    摄而不彻。——《国语·楚语上》

    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国语·吴语》

    其何事不彻?——《国语·周语上》

    焚烟彻于上。——《国语·鲁语上》

    其聪能听彻之。——《国语·楚语下》

    (2) 又

    民之彻官百品。

    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国语·国语上》

    物彻疏明。——《庄子·应帝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庄子·外物》。注:“彻,通也。”

    (3) 又如:透彻(详尽而深入);洞彻(透彻地了解);通彻(通晓;贯通);彻夜(通宵,整夜);彻内彻外(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彻朗(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

    英文翻译

    penetrate, pervade; penetrating

    方言集汇

    ◎ 粤语:cit3

    宋本广韵

    [zu]
    部首: 220
    笔画: 9
    五笔: WWEG
    五行:
    仓颉: OOBM
    四角: 878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2) 同本义

    为俎孔硕。——《诗·小雅·楚茨》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经·海外西经》

    俎豆之事。——《论语·卫灵公》

    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3) 又如:俎几(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横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大方形,两端有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chopping board or block; painted

    方言集汇

    ◎ 粤语:zo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cih1 [海陆丰腔] zu3 cu3 [台湾四县腔] zu3 cu3
    ◎ 潮州话:z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側吕上聲開口三等criox/tr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