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丝系虎

cǎi sī xì hǔ [ cai si xi hu]
繁体 綵絲繫虎
注音 ㄘㄞˇ ㄙ ㄒ一ˋ ㄏㄨˇ

词语释义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彩丝系虎"。

词语解释

  1.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綵丝繫虎”。参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綵丝系虎》。

引证解释

⒈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綵丝繫虎”。参阅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綵丝系虎》。

彩丝系虎的网络释义

彩丝系虎

  • 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彩丝系虎"
  • 汉字详情

    cǎi [cai]
    部首: 326
    笔画: 11
    五笔: ESE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BDHHH
    四角: 2292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彡( shān),采声。从“彡”表示与图画、文饰相关。本义:文采,文章才华)

    (2) 同本义

    延之与 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宋书·颜延之传》

    (3) 彩色的丝织品。又作“綵”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彩仗(彩饰的仪仗);剪彩;张灯结彩

    (5) 指某些赌博、竞赛等赢得的财物

    大博争雄好彩来,全盘一掷万人开。———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

    (6) 又如:彩战(指博戏争胜);中彩;得彩;彩品(竞赛的奖品)

    (7) 光彩,光泽 。如:彩线(比喻带有脸上脂粉的眼泪);彩绚(绚丽多彩)

    (8) 负伤流血 。如:挂彩

    (1) 彩色,各种颜色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2) 又如:五彩;彩章(彩色涂饰);彩错(色彩交错);彩服

    (3) 得好运

    且休提这恩德无涯,单则是子母团圆,大古里彩。——元· 关汉卿《蝴蝶梦》

    (4) 又如:彩气(吉利的兆头);彩头(好运道的预兆;又指竞赛赢得的奖品)

    英文翻译

    hue, color; variegated colors

    方言集汇

    ◎ 粤语:coi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ai3 [沙头角腔] cai3 coi3 [梅县腔] cai3 [海陆丰腔] cai3 [客语拼音字汇] cai3 coi3 [东莞腔] cai3 [陆丰腔] cai3 [台湾四县腔] cai3 [宝安腔] cai3
    ◎ 潮州话:c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倉宰上聲開口一等tsʰɒichaix/coj
    [si]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XXGF
    五行:
    吉凶:
    仓颉: VVM
    四角: 22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糸。糸( ),细丝。本义:蚕丝)

    (2) 同本义

    丝,蚕所吐也。——《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序》

    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 白居易《重赋》

    (3) 又如:丝棉;丝网;丝缰(丝制的马缰绳);丝人(治理蚕丝纺织绸布的人);丝布(蚕丝与麻、葛混制而成的布);丝妇(养蚕治丝的妇女);丝子(蚕丝);丝行(买卖生丝的商行);丝庄(旧时在华商与洋商间经营生丝贸易的中间商)

    (4) 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唐· 张敬忠《边词》

    (5) 又如:藕丝(莲藕切开后连于两断之间的丝状物);丝柳(细柔如丝的柳条);丝条(纤细的枝条);丝雨(如丝的小雨。俗称“毛毛雨”);丝状(矿物学名,指一种矿物具有丝状的结晶);丝泪(形容泪下如丝);丝络(连续不断);丝网(细密如丝之物所交织而成的网);丝纶(钓鱼用的丝线);丝发(形容头发光泽柔细,如丝一样)

    (6) 线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乐府诗集·陌上桑》

    (7) 又如:丝鞭(用丝线裹制的软鞭。古代招亲,男女双方递送丝鞭,表示缔结良缘);丝络(丝线制成的网状装饰物);丝缕(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

    (8) 丝织品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丝纶(皇帝的诏书);丝枲(丝麻织物。泛指布匹绸缎。枲:大麻的雄株);丝衣(丝绸衣服);丝末(古代覆盖在车轼上的丝织帷席);丝帛(丝与丝状物的总称);丝履(以丝织品制成的鞋);丝鞭(丝制的马鞭);丝罗(丝织物名。质地轻软,透气透光性能较好)

    (10) 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玉台新咏·王融咏琵琶》

    (11) 又如:丝抹(古代御宴之乐,先演奏丝乐,然后众乐皆作,演者因称为丝抹);丝簧(弦管乐器);丝镛(泛指琴瑟钟磬之类的乐器);丝竹会(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丝桐(琴,古代制琴多用桐木,练丝为弦,故称之);丝管(琴瑟、箫、管类乐器);丝篁(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丝竹和鸣(音乐演奏的声音非常和谐)

    (12) 喻指白发 。如:镜中丝(镜中照出之白发);鬓丝(两鬓的白发)

    (13)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见客卧地上,烛之死,然心下丝丝有动气。——《聊斋志异·尸变》

    (14) 又如:丝丝两气(形容呼吸微弱,气息奄奄);丝麻线儿(些微私弊);丝肠(指细柔的肠子);一丝不差;丝毫不差;一丝风;丝发(丝与发,比喻极细微)

    (15) 瞬息即逝的、通常仅勉强可以发觉的数量或迹象 。如:一丝笑意;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16) 一段或一根蛛丝 。如:游丝

    (17) 纠缠在一起的东西,一团糟 。如:愁丝

    动词

    (1) 缫丝;纺丝

    男谷女丝行复歌。——杜甫《蚕谷行》

    (2) 又如:丝车(人力或机动的缫丝机具);丝枲(指缫丝织麻之事);丝绝(指丝织之绝技)

    量词

    (1) 一种计算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单位

    (2) 长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至于分粟叅黍量丝数龠,实以仰禀圣规,详参神恩。——北周· 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

    (3) 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厘、毫、丝、忽。如:丝忽(形容极小或极少)

    英文翻译

    silk; fine thread; wire; str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xì,jì [xi,ji]
    部首: 627
    笔画: 7
    五笔: TXIU
    仓颉: HVIF
    四角: 209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拴;系结

    忽风云腾涌,急系缆。——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系之苇召。——《荀子·劝学》

    (2) 又如:系腰(腰带);系鞋带;把晾衣服绳系在树上;她的头发上系了一根红缎带;腰上系了一根紫色的…腰带;把卡片系在包上;把衣服扣系上

    (3) 约束;羁绊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汉· 贾谊《鹏鸟赋》

    (4) 拘囚

    累及好人,无故系狱。——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

    (5) 留意;挂念 。如:系人情思

    (6) 牵涉;关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唐· 白居易《谕友》

    (7) 另见

    动词

    (1) (“系”、“係”、“繫”三字的意义界限不清楚,故往往通用,且经传多以繫为之,只有世系的意义,只用“系”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

    (2) 同本义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荀子》

    (3) 又如:系璧(系在带间的小玉璧);系滞(悬挂弃置)

    (4) 拴;绑

    繫,约束也。——《说文》

    繫,系也。——《易·系辞》释文

    以九两繫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繫,联缀也。”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史记》

    (5) 又如:系足(借指婚姻);系裹(穿戴衣帽);系舟(指船靠岸。也作“系船”)

    (6) 拘囚;关进牢狱

    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老母系保宫。

    利系者之多。——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拘系(拘禁);系縻(束缚)

    (8) 牵挂

    可怜赫赫丹阳尹,数颗槟榔尚系怀。—— 宋· 陆游《读史》

    (9) 又如:系怀(心中牵挂某事或某人)

    (10) 依附

    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汉· 刘向《列女传》

    (11) 又如:系援(依附求助);系象(寄托意象);系命(犹言寄托性命)

    (12) 关联

    足有系帛书。——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系亲(联姻,结亲);系络(联结);系联(联系);系属(联缀)

    名词

    系物的带、绳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后汉书·舆服志下》

    名词

    (1) 世系;系统

    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新唐书》

    (2) 又如:系望(世系郡望);系孙(指后代子孙);系族(一姓世代相传的序列);系录(谱牒。记录一姓世系的书);系世(记载世系的谱牒);谱系;管系;层系;坐标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奥陶系;碳系;志留系

    (3) 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 。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

    (4) 高等学校按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单位 。如:数学系;历史系

    (5) 地质学名词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级,小于界,相当于地质年代的纪

    系燕王父子。——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 姓。楚有系益

    动词

    (1) 束缚;捆绑

    系,繫也。——《说文》

    系,连也。——《广雅》

    系,繫也,相联繫也。——《释名·释衣服》

    系曰。——《文选·张衡·思玄赋》。旧注:“系,繫也,言繫一赋之前意也。”

    系隆我汉。——《后汉书·光武纪下》。注:“犹繫也。”

    係,繫束也。——《说文》

    係妻孥。——《国语·越语上》注:“係,繫也。”

    係马舌。——《国语·吴语》。又注:“係,缚也。缚马舌恐有声也。”

    係累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注:“係累,犹缚结也。”

    百越之君,俯首係颈,委命下吏。——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系累(束缚);系锁(用锁索捆绑);系颈(把绳套在颈上,表示伏罪投降)

    (3) 继续;接续

    汎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係。——《后汉书·郑弘传》

    邓、 唐、 蔡、 陈,驰捷系踵。—— 宋· 洪迈《容斋四笔·会合联句》

    (4) 又如:系进(接续进发);系道(相继于道,络绎不绝)

    (5) 维系;关联

    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三国演义》

    (6) 又如:系属(联系,关联);系心(犹归心;挂心)

    (7) 是 。如:纯系虚构;系是(是,乃是)

    (8) 另见

    英文翻译

    system; line, link, conn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h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5 ne5 h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ne4 [陆丰腔] gne5 [梅县腔] he.5 [台湾四县腔] he5 ne5 hi5 [宝安腔] he5 [客英字典] hi5 he5 [东莞腔] he5
    ◎ 潮州话:h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ɣieigheh/hey
    [hu]
    部首: 608
    笔画: 8
    五笔: HAMV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PHN
    四角: 212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形容词

    (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动词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英文翻译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古上聲開口一等hox/xuu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