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将手下无弱兵

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 [qiang jiang shou xia wu ruo bing]
繁体 強將手下無弱兵
注音 ㄑ一ㄤˊ ㄐ一ㄤˋ ㄕㄡˇ ㄒ一ㄚˋ ㄨˊ ㄖㄨㄛˋ ㄅ一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强将手下无弱兵 qiángjiàng shǒuxià wú ruòbīng

(1) 在好将领的手下不会有怯懦的士兵,比喻有能力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队伍

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苏轼《题连公壁》
there are no weak troops under a strong general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成语辨析

手;不能写作“首”。

成语用法

强将手下无弱兵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在英勇的将领率领下不会有懦怯的士兵。比喻能干人手下没有弱者。

宋苏轼《东坡题跋·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下无弱兵。’真可信。”
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引《粟斋诗话》:“死人身边有活鬼,强将手下无弱兵。”
闽剧《炼印》第二场:“哎,我弟做得也不差,人家讲过‘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国语词典

(谚语)​勇猛的将领所率领的士兵没有胆怯退缩者。比喻强者手下没有怯弱之人。《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真正俗语说得不错:『强将手下无弱兵』。安水心先生的世兄既有乃翁的那等酒量,岂没有乃翁那等胸襟?」也作「强将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的网络释义

强将手下无弱兵 (同名图书)

  • 《强将手下无弱兵》是2010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银根。
  • 强将手下无弱兵 (名称词汇)

  • 强将手下无弱兵,读音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汉语词语,指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 强将手下无弱兵造句

    好在强将手下无弱兵,杨凌风定下心来,双掌推开房门,飞身射入院中,站在院口,以防僵尸进入房内。
    不错,不错,不愧是冷面教官楚大队长,当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强将手下无弱兵,张广带的学生个个出类拔萃。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米卢的带领下,中国足球队已经成为足球场上的一支劲旅。
    虎父无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这句话,在白鲸的身上完全可以体现的出来。
    还过得去,强将手下无弱兵,虽然不是甚么高手名家的敌手,但对付你乾坤一剑这种浪得虚名的三流货色,大概可以要你的老命。
    "名师出高徒",就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的意思。
    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我怎么带你这么一个死奴才到处乱窜,总是被人当成神经病!
    强将手下无弱兵,严父门下无败丁。
    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袁伟民带出的女排队员个个有绝招。
    这都是菲欧娜导师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黎正清八岁坐科。
    马五哥威震滇南,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位世兄刚刚似乎对劣徒虚招‘跌扑步’不以为然,想来是手段定是挺高的。
    ‘见义不为非勇也,强将手下无弱兵。

    汉字详情

    qiáng,qiǎng,jiàng [qiang,jiang]
    部首: 312
    笔画: 12
    五笔: XKJ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RLI
    四角: 16236

    详细解释

    jiàng

    形容词

    (1) 倔强;固执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2) 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

    (3) 僵硬

    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儒林外史》

    (4) 另见 qiáng,qiǎng

    qiáng

    名词

    (1) (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 同本义

    (3) 通“襁”。襁褓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形容词

    (1) (通彊。弱的反义词)

    (2) 弓有力

    彊,弓有力也。——《说文》

    强,健也。——《广韵》

    材官引彊。——《史记·绛侯世家》

    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

    (4) 强盛;势力大

    不可谓强。——《墨子·公输》

    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

    自胜者强。——《老子》

    赵强而 燕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强则国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

    (6) 强健;健壮,有力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刚健强力。——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强仕(四十岁。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

    (8) 刚强;坚决

    四十曰强。——《礼记·曲礼》

    强立而不反。——《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彊而义。——《书·皋陶谟》。传:“无所屈挠也。”

    彊忍不义。——《国语·楚语》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9) 又如:强果(坚强果敢); 强执(坚强固执)

    (10) 强横

    凶强侠气。——《世说新语·自新》

    (11) 又如:强悍(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

    (12) 强暴

    彊,暴也。——《尔雅》

    侯彊侯以。——《诗·周颂·载芟》

    曾是彊御。——《诗·大雅·荡》

    (13) 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

    (14) 优越;好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

    (16) 略多于…的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木兰诗》

    (17) 又如:三分之一强

    名词

    (1) 强有力的弓

    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2) 强者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3) 姓

    动词

    (1) 使强,加强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

    (2) 另见 jiàng;qiǎng

    qiǎng

    动词

    (1) 强制,强迫

    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

    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

    (2) 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

    (3) 劝勉

    强之。——《周礼·司谏》。注:“犹劝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

    副词

    (1) 勉强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

    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

    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

    虽欲强聒。——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3) 竭力;尽力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注:“修业不敢倦。”

    强焉日有孳孳。——《礼记·表记》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强忍与言。——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将军强留之。——清· 魏禧《大铁椎传》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

    (5) 另见 jiàng;qiáng

    英文翻译

    strong, powerful, energetic

    方言集汇

    ◎ 粤语:koeng4 koeng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客英字典] kiong2 giong3 [宝安腔] kiong2 | giong3 [梅县腔] giong3 kiong2 [台湾四县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沙头角腔] kiong2 [东莞腔] kiong3 kiong2 kiong1
    ◎ 潮州话:kiang5(khîang) giên5/gion5(kîeⁿ) giang2(kíang)

    宋本广韵

    jiāng,jiàng,qiāng [jiang,jiang,qiang]
    部首: 307
    笔画: 9
    五笔: UQF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NII
    四角: 37142

    详细解释

    jiāng

    动词

    (1) (形声。从寸,酱省声。从“寸”,表示与手有关。( jiàng)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2) 扶持,扶助

    将,扶也。——《广雅》

    无将大车。——《诗·小雅·无将大车》

    天不我将。——《诗·大雅·桑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乐府诗集·木兰诗》

    为人将车。——《史记·田叔传》。索隐:“犹御车也。”

    吏谨将之。——《荀子·成相》。注:“持也。”

    (3) 又如:将美(助成好事);将引(扶助收纳);将扶(扶持;搀扶);将助(扶助;支持)

    (4) 奉行,秉承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5) 又如:将明(大臣的辅佐赞助。将:奉行;明:辨明);将命(奉命)

    (6) 送行

    耒者弗迎,去者弗将。——《淮南子·诠言》

    (7) 又如:将意(致意);将迎(送往迎来);将送(送行;遣送)

    (8) 携带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9) 又如:将雏(携带幼禽);将带(携带);将领(携带)

    (10) 带领

    将胡骏马而旧。——《淮南子·人间训》

    (11) 又如:将领(带着;率领);将御(统帅领导);将家(带领家人);将引(引导,带领)

    (12) 顺从;随从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将自何所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又如:将顺(顺着趋势推动以加速其成功)

    (14) 供养;奉养

    不遑将父。——《诗·小雅·四牡》

    不遑将母。

    (15) 又如:将父(奉养父亲);将帮(奉养)

    (16) 调养;保养 。如:将理(休养,调理);将爱(保养爱护);将护(调养护理)

    (17) 传达;表达 。如:将诚(表达诚意);将意(表达心意);将命(传命)

    (18) 〈方〉∶兽类生仔 。如:钱放着也没有用,又不能将羔

    (19)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如:当头炮一将

    (20) 行,进

    日就月将。——《诗·敬之》

    (21) 进用,吃 。如:将食

    (22) 使用

    菩萨将甚兵器?——《西游记》

    副词

    (1) 就要;将要

    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将以实笾豆。——明· 刘基《卖柑者言》

    将衒外。

    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将益深。

    将以有为也。(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见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文天祥引用此语,说明自己想忍辱留生,以图大举。)——宋· 文天祥《后序》

    柳条将舒。——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自此始。

    (2) 又如:将引(将要;即将;带领);将然(指将要发生的事);将欲(将要;打算)

    (3) 必,必定

    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将有所不可。——宋· 苏轼《教战守》

    民将不安。

    (4) 又如:把一切朋友都得罪了,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

    (5) 才;乃;刚刚;正 。如:将在(刚刚)

    (6) 将近

    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

    (7) 岂;难道

    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国语·楚语》

    介词

    (1) 相当于“拿”、“取”

    将雌剑往。——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来。

    (2) 又如:将着(拿着;带着);将天就地(谓以高就低);将本求利(用本钱谋求利润);将李代桃(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3) 相当于“把”、“用”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将革命进行到底

    (5) 在;于 。如:誓将死里求生路


    (1) 连接意思平等的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且” 。例如:将信将疑

    (2) 如果;假若

    吾将再病。——清· 袁枚《祭妹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

    (3) 或;抑

    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孟郊《上常州卢使君书》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在现代汉语里见于方言

    宫使驱将惜不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扒将起来。——《水浒传》

    (2) 又如:走将出来;叫将起来;赶将上去

    (3) 另见 jiàng;qiāng

    jiàng

    名词

    (1) (形声。从寸,酱省声。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2) 同本义

    将,帅也。——《说文》

    将止不面夷。——《国语·晋语》。注:“帅也。”

    是将率之事也。——《荀子·富国》。注:“犹主领也。”

    军必有将。——《吕氏春秋·执一》。注:“主也。”

    军将皆命卿。——《周礼·大司马》

    鲁欲使 慎子为将军。——《孟子》

    将谓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人臣无将。——《汉书·叔孙通传》

    代廉颇为将。—— 汉· 刘向《列女传》

    赵将 马服君。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诸将皆失色。

    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资治通鉴》

    (3) 又如:将器(将帅之才);将弁(将官,武官);将仕(将士。对有一定家产而无官位的人的称呼,源于最低一级官阶名称“将仕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领在外面打仗,皇帝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4) 军衔名。军阶在元帅之下,校官之上 。如:大将;中将;少将

    (5) 中国象棋中的一子,即“帅”

    (6) 能手;能人 。如:乒坛老将

    动词

    (1) 统率;率领

    葛婴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将荆州之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自将三千人。——《资治通鉴·唐纪》

    李进诚将三千。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汉· 贾谊《过秦论》

    括不可使将。—— 汉· 刘向《列女传》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将将(驾驭将帅);将御(统率);将率(率领);将略(用兵的谋略)

    (3) 另见 jiāng;qiāng

    qiāng

    动词

    (1)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卫风》

    (2) 另见 jiāng;jiàng

    英文翻译

    will, going to, future; general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zoeng3
    ◎ 潮州话:ziang1(chiang), ziang3(chìang)

    宋本广韵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xià [xia]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HI
    吉凶:
    仓颉: MY
    四角: 1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
    wú,mó [wu,mo]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FQV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KU
    四角: 104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

    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yo/miumĭu
    ruò [ruo]
    部首: 312
    笔画: 10
    五笔: XUX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MNIM
    四角: 17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 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2)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说文》

    栋桡,本末弱也。——《易·大过》

    颉遇王子弱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志弱而事强。——《淮南子·原道》

    辅隙者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众散为弱。——《左传·哀公十年》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商君书·错法》

    两争曰弱。——《周书·武顺》

    然操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弱者道之用。——《老子》

    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陶潜《游斜川》

    (3) 又如:弱植(软弱无能,无法扶植);弱道(道家语。柔弱之道);弱人(势弱之人);弱湍(舒缓的流水);弱力(力量单薄;能力不强的人);弱才(才能平庸低下);弱孤(力孤力弱);弱门(胆小之人)

    (4) 纤柔;软弱

    苗其弱也欲孤。——《吕氏春秋·辨士》

    弱柳青槐拂地垂。——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

    (5) 又如:弱约(柔弱美好);弱骨(骨柔软;伶仃瘦骨);弱劣(软弱无力);弱愿(柔顺善良);弱蒂(细弱的叶柄或花蒂);弱腕(微细的手腕);弱藻(柔弱的水草)

    (6) 虚弱;瘦弱

    小人弱息,当得一子。——《南史·周盘龙传》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红楼梦》

    (7) 又如:弱甲(老弱之兵);弱疾(身体瘦弱的疾病);弱息(柔弱的女子)

    (8) 年幼,年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9) 又如:弱笄(未成年的少女);弱丧(年少时丧失故居);弱岁(少年,弱冠的年龄);弱年(幼年);弱口(人口中之幼小者);弱年(年少;弱冠之年);弱辰(幼年);弱弟(幼弟)

    (10) 小 。如:弱门(小户);弱湍(微小的激流)

    (11) 不足,略少

    黄道日之所行也,…与赤道交于角五少弱。——《晋书》

    (12) 坏

    有些儿好弱,你根柢不舍!——《西厢记诸宫调》

    名词

    年少的人 。如:弱息(子女;孩子)

    动词

    (1) 衰败

    姜族弱矣,而 妫将始昌。——《左传·昭公三年》

    (2) 丧失

    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

    (3) 减少

    不弱兵,欲攻齐。——《战国策》

    (4) 削弱

    专祸楚国,弱寡王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汉· 贾谊《过秦论上》

    (5) 又如:弱寡(削弱孤立);弱敌(削弱敌人)

    (6) 侵害

    鲁为 齐弱久矣。—— 宋· 苏轼《论孔子》

    (7) 败

    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韩非子》

    (8) 惧怕

    别人弱他官府,我却不弱他。——《古今小说》

    英文翻译

    weak; fragile, del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joe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ok8 [客英字典] ngiok8 [东莞腔] ngiok8 [梅县腔] niok8 [陆丰腔] gnio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og6 ngiog6 [沙头角腔] ngiok8 [宝安腔] ngiok8 [台湾四县腔] ngio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灼藥開入聲開口三等nʑĭaknjak/rak
    bīng [bing]
    部首: 201
    笔画: 7
    五笔: RG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C
    四角: 72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明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p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