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iàng
形容词
(1) 倔强;固执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2) 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
(3) 僵硬
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儒林外史》
(4) 另见
qiáng
名词
(1) (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 同本义
(3) 通“襁”。襁褓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形容词
(1) (通彊。弱的反义词)
(2) 弓有力
彊,弓有力也。——《说文》
强,健也。——《广韵》
材官引彊。——《史记·绛侯世家》
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
(4) 强盛;势力大
不可谓强。——《墨子·公输》
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
自胜者强。——《老子》
赵强而 燕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强则国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
(6) 强健;健壮,有力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刚健强力。——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强仕(四十岁。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
(8) 刚强;坚决
四十曰强。——《礼记·曲礼》
强立而不反。——《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彊而义。——《书·皋陶谟》。传:“无所屈挠也。”
彊忍不义。——《国语·楚语》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9) 又如:强果(坚强果敢); 强执(坚强固执)
(10) 强横
凶强侠气。——《世说新语·自新》
(11) 又如:强悍(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
(12) 强暴
彊,暴也。——《尔雅》
侯彊侯以。——《诗·周颂·载芟》
曾是彊御。——《诗·大雅·荡》
(13) 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
(14) 优越;好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
(16) 略多于…的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木兰诗》
(17) 又如:三分之一强
名词
(1) 强有力的弓
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2) 强者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3) 姓
动词
(1) 使强,加强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
(2) 另见
qiǎng
动词
(1) 强制,强迫
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
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
(2) 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
(3) 劝勉
强之。——《周礼·司谏》。注:“犹劝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
副词
(1) 勉强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
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
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
虽欲强聒。——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3) 竭力;尽力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注:“修业不敢倦。”
强焉日有孳孳。——《礼记·表记》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强忍与言。——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将军强留之。——清· 魏禧《大铁椎传》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客英字典] kiong2 giong3 [宝安腔] kiong2 | giong3 [梅县腔] giong3 kiong2 [台湾四县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沙头角腔] kiong2 [东莞腔] kiong3 kiong2 kiong1
◎ 潮州话:kiang5(khîang) giên5/gion5(kîeⁿ) giang2(kía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三女。本义:奸邪,虚伪狡诈)
(2) 同本义
姦,私也。——《说文》
姦,盗也。——《广雅》
在内曰姦,在外曰宄。——《三苍》
用轨之财者为姦。——《国语·鲁语》
寇贼姦宄。——《书·舜典》
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衺(
同邪)。——《墨子·辞过》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姦,无姦则民安其所乐。——《商君书·开塞》
荡渨湋之姦咎兮。——《梦辞·惜贤》。注:“乱在内曰姦。”
盗器为姦。——《左传·文公十八年》
多贼姦些。——《楚辞·招魂》。注:“恶也。”
姦宄是防。——张衡《西京赋》。注:“邪也。”
作奸犯科。——诸葛亮《出师表》
攘除奸凶。
吏奸而不知禁。——明· 刘基《卖柑者言》
奸人构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奸慝(奸诈;邪恶);奸顽(奸诈凶顽);奸回(奸恶邪僻;奸邪);奸智(奸诈邪恶的企图);奸侠(心怀邪恶的人。即俗称的无赖汉);奸非(作奸犯法的人);奸利(作奸犯法所获得的利益);奸证(做坏事的脏证);奸钱(私铸的钱币);奸事(不正当的事;非法的事);奸市(违法交易);奸宄(违法作乱的事情)
(4) 伪
姦,伪也。——《广雅》
夫神者好和而恶姦。——《庄子·徐无鬼》。注:“私自许者姦也。”
十姦。——《周书·宝典》。注:“不诚之行故曰姦。”
动词
(1) (会意。从女,从干,干亦声。本义:奸淫;私通)
(2) 同本义
奸,犯淫也。——《说文》
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姦也。——《左传·庄公二年》
(3) 又如:奸私(通奸);奸占(非法占人妻女);奸状(男女私通);奸宿(奸通);奸乱(淫乱)
(4) 作乱或窃夺
奸,犯也。——《小尔雅》
臣敢奸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是再奸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奸时以动。——《左传·成公十六年》
以奸忠直。——《汉书·孔光传》
以奸者七十二君。——《庄子·天运》
各守其职,不得相姦。——《淮南子·主术》。按,姦假借为干。”
(5) 又如:奸赃(营私纳贿);奸盗(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
(6) 欺骗;作弄
你奸得我索性。——元· 高明 《琵琶记》
名词
(1) 犯法作乱的人,歹徒;恶人
故佼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姦,其蔽主多矣。——《管子·明法》
不告奸者腰斩。——《史记·商君列传》
奸宄不得萌动而破灭。——《汉书·辛庆忌传》
(2) 又如:奸宄(为非作歹的坏人;奸臣);奸凶(邪恶凶顽的人);奸乱(心术不正,行迹不轨)
(3) 出卖国家、民族、集团利益的人 。如:奸相(指弄权误国的宰相);奸谍(间谍。为敌方刺探情况的人);奸蠹(有害国家社会的不法行为;亦指行为不法的坏人);内奸;汉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an1 gien1 [东莞腔] gan1 [梅县腔] gian1 [宝安腔] gan1 [客语拼音字汇] gan1 gian1 [台湾四县腔] gien1 gan1 [海陆丰腔] gien1 g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干 | 古寒 | 見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kan | k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罪,捕鱼器——《字汇补》
动词
(1) 归罪于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5 [梅县腔] cui5 [沙头角腔] cui5 [东莞腔] cui3 [海陆丰腔] cui6 [陆丰腔] cui6 [宝安腔] cui3 [客英字典]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辠 | 徂賄 | 從 | 灰 | 上聲 | 賄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zuaix/dzuoj | dzʰu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