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繻郎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弃繻生。郎,对少年的通称。
元 朱自牧 《送鄜州节判任元老罢任东归》诗之二:“都骑駸駸指 汶阳 , 关 门应识弃繻郎。”参见“ 弃繻 ”。
引证解释
⒈ 弃繻生。郎,对少年的通称。参见“弃繻”。
引元朱自牧《送鄜州节判任元老罢任东归》诗之二:“都骑駸駸指汶阳,关门应识弃繻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 同本义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 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 废,废除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 忘记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5) 违背;背叛 。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 离开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 旷,耗费 。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东莞腔] hi5 [客英字典] h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棄 | 詰利 | 溪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kʰi | khjiih/qi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彩色的丝织品
繻,缯采色。从糸,需声。——《说文》
亲解孝宗艸角之繻傅其首。——《宋史·韩彦直传》
(2) 细密的丝织品
繻,细密之罗也。——《玉篇》
(3) 汉代出入关隘的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
繻,帛边也。古者过关以符书帛裂而分之,若今券也。——《玉篇》
又如:繻卷(古代作通行证用的符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梅县腔] si1 s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儒 | 人朱 | 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nʑĭu | njyo/r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2) 古地名。春秋鲁邑
郎,鲁邑也。——《说文》。按, 鲁有二 郎。
(3)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 郎。——《左传·隐公元年》
(4) 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5) 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6) 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7)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 又如:郎伯(妇人称丈夫为郎、伯,并称郎伯)
(9) 女婿,女儿的丈夫 。如:我哥哥有两个郎;郎婿(女婿)
(10) 称别人的儿子 。如: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对他人之子的爱称)
(11) 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
瑜时年二十四, 吴中皆呼为 周郎。——《三国志》
(12) 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 。如:货郎;牛郎;卖油郎;郎不郎,秀不秀(形容不伦不类)
(13) 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世说新语·雅量》
(14) 又如:伴郎;郎不郎,秀不秀(指不成材);郎子(对英俊少年的爱称);郎秀(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大家豪族称秀;平凡家庭称郎)
(15) 仆人称主人为郎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16) 又
孰若为一郎僮。
正副郎好事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17) 又如:郎主(门生家奴称其主;对外族首领的称呼)
(18) 通“廊”。室外有顶的过道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东方朔传》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汉书·董仲舒传》
(19) 通“廊”。朝廷
茤荛之言,可择郎庙。——三国· 魏· 钟繇《宣示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ong3 [宝安腔] long2 [梅县腔] long2 [东莞腔] long3 [客语拼音字汇] l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郎 | 魯當 | 來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lang | l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