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廷争。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 武 ,公独廷諍守丹陛。”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宠礼》:“ 武后 信重 狄仁杰 ,羣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 好面折廷諍,太后每屈意从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引证解释
⒈ 廷争。
引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諍守丹陛。”
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武后信重狄仁杰,羣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折廷諍,太后每屈意从之。”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廷诤的国语词典
朝臣对国君的公开谏诤。
廷诤的网络释义
廷诤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廴,壬(
)声。廴( ),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2) 同本义
廷,朝中也。——《说文》
虎兕争兮于廷中。——《楚辞·王逸·九思逢尤》
游汉廷公卿间。——《汉书·陆逵传》
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见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级官吏,由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用);廷魁(科举时廷试头名。即状元)
(4)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为 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
(5) 庭院;院子。通“庭”
子有廷内。——《诗·唐风·山有枢》
张武军于荧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夫差使人立于廷。——《左传·定公十四年》
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管子·法法》
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
听于廷。——《资治通鉴·唐纪》
(6) 朝位;位置
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马王堆汉墓帛书》
形容词
公正
廷尉,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n2 [海陆丰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n2 [东莞腔] tin2 [梅县腔] tin2 [宝安腔] tin2 [台湾四县腔] tin2 [陆丰腔] t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庭 | 特丁 | 定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ŋ | de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争声。因与言论有关,故从言。“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意思是强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程度比“谏”重。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尤指友谊诚挚的劝告)
诤,谏也。——《广雅》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2) 又如:默诤(背地里直言劝告);诤谏(以直言劝止他人的过失);诤臣(能谏诤的臣子);诤戒(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