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在朝廷上诘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尹昌隆》:“ 昌隆 初倡禪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 文皇 廷詰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
引证解释
⒈ 在朝廷上诘问。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果报·尹昌隆》:“昌隆初倡禪让之议,其忠邪不可知,然亦可谓冒死不顾矣。至文皇廷詰得免,且令辅佐储宫,则知遇亦颇不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廴,壬(
)声。廴( ),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2) 同本义
廷,朝中也。——《说文》
虎兕争兮于廷中。——《楚辞·王逸·九思逢尤》
游汉廷公卿间。——《汉书·陆逵传》
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见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级官吏,由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用);廷魁(科举时廷试头名。即状元)
(4)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为 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
(5) 庭院;院子。通“庭”
子有廷内。——《诗·唐风·山有枢》
张武军于荧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夫差使人立于廷。——《左传·定公十四年》
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管子·法法》
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
听于廷。——《资治通鉴·唐纪》
(6) 朝位;位置
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马王堆汉墓帛书》
形容词
公正
廷尉,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n2 [海陆丰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n2 [东莞腔] tin2 [梅县腔] tin2 [宝安腔] tin2 [台湾四县腔] tin2 [陆丰腔] t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庭 | 特丁 | 定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ŋ | de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
(2) 同本义
诘,问也。——《说文》
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吕刑》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周礼·大宰》
毅诘之曰。—— 唐· 李朝威《柳毅传》
直诘袁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终不敢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反诘(反问);究诘(追问究竟);诘询(追问,询问);诘辩(刨根问底)
(4) 责备;质问
诘,责也。——《广雅》
诘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敢之不诘。——《礼记·月令》
(5) 又如:诘逐(斥责并驱逐);诘斥(斥责);诘让(责斥;责让)
(6) 查究;究办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诘诈(查究奸诈之事);诘诛(问罪并惩罚);诘盗(究办强盗);诘禁(按禁令查办)
(8) 整治
制军诘禁。——《周礼·大司马》。注:“犹穷治也。”
子盍诘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9) 又如:诘戎治兵(整治军事);诘武(治兵);诘兵(整治兵器)
名词
(1) 明;翌
诘,《小尔雅》:“诘朝,旦明也。”——清· 王玉树《说文拈字》
(2) 又如:诘旦(明天早晨);诘晨(明朝,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