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
词语释义
官名。
词语解释
官名。
秦 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 汉 初因之,秩中二千石。 景帝 时改称大理, 武帝 时复称廷尉。 东汉 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 北齐 至 明 清 皆称大理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历代职官表》卷二“大理寺”。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 汉初因之,秩中二千石。 景帝时改称大理, 武帝时复称廷尉。 东汉以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又称廷尉卿。 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历代职官表》卷二“大理寺”。
廷尉的国语词典
职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北齐以后称「大理寺卿」。
廷尉的网络释义
廷尉
廷尉的翻译
廷尉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廴,壬(
)声。廴( ),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2) 同本义
廷,朝中也。——《说文》
虎兕争兮于廷中。——《楚辞·王逸·九思逢尤》
游汉廷公卿间。——《汉书·陆逵传》
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见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级官吏,由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用);廷魁(科举时廷试头名。即状元)
(4)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为 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史记》
(5) 庭院;院子。通“庭”
子有廷内。——《诗·唐风·山有枢》
张武军于荧廷。——《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夫差使人立于廷。——《左传·定公十四年》
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管子·法法》
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
听于廷。——《资治通鉴·唐纪》
(6) 朝位;位置
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马王堆汉墓帛书》
形容词
公正
廷尉,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n2 [海陆丰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n2 [东莞腔] tin2 [梅县腔] tin2 [宝安腔] tin2 [台湾四县腔] tin2 [陆丰腔] t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庭 | 特丁 | 定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ŋ | deng |
详细解释
wèi
名词
(1) (会意。“尉”是“熨”的古字。表示用火熨烫缯布使之平展。本义:烫平衣服的火斗,熨斗)
(2) 同本义
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
火斗曰熨。——《通俗文》
(3) 又如:尉斗(藉热力烫平衣服的火斗)
(4) 中国古代官名 。掌管军事。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
八月官尉。——《淮南子·时则》
将归死于尉氏。——《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尉笞广。
尉挺剑。
夺而杀尉。
(5) 又如:尉侯(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侯);尉律(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尉廨(县尉的官署);尉史(汉代郡尉之属官)
(6) 军衔名 。在士之上,校之下。分上尉、中尉、少尉
(7) 官名。县官的副职
赴饶之 德兴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丞尉闻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陈明选代为尉。——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新尉陈明选。
动词
(1) “慰”的本字。安慰
所过并使劳尉。——《后汉书·王丹传》
所以尉荐走卒。——《汉书·胡建传》
(2) 又如:尉安(安抚);尉承(安尉侍奉);尉悦(欣慰);慰纳(安抚结纳);尉劳(慰劳);尉解(安慰宽解);尉荐(慰藉);尉藉(慰劳,抚慰)
(3) 另见
yù
名词
(1) 姓
尉,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广韵》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3 wui3 [陆丰腔] wui6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台湾四县腔] wi3 [客英字典] vui3 [海陆丰腔] wui3 [沙头角腔] wui5 [宝安腔] wui3
◎ 潮州话:uê3(ùe),<复姓>u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尉 | 於胃 | 影 | 微合 | 去聲 | 未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ʔĭwəi | qyoih/v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