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襟

dǐ jīn [ di jin]
注音 ㄉ一ˇ ㄐ一ㄣ

词语释义

底襟,底襟儿 dǐjīn,dǐjīnr

(1) 纽扣在一侧的中装,掩在大襟底下的狭长部分

the smaller or inner piece on the right side of a Chinese garment which buttons on the right

词语解释

  1. 小襟。因其掩盖在大襟底下,故名。

引证解释

⒈ 小襟。因其掩盖在大襟底下,故名。

底襟的国语词典

覆盖在大襟下的狭长布条。也作「底衿」。

底襟的网络释义

底襟

  • 底襟是一个汉语词语。
  • 底襟造句

    女童用手兜着自己衣服的底襟,在那里有很多火红的野果子。
    他的上衣底襟摆动着,背脊弯成一张弓,苍白的脸皱出一副笑容,仿佛他看见了。
    冯氏接过冤状,用白绫包好,又将儿的衣底襟撕开,把白绫小包装在衣内,复又缝上。
    左连城见问呈状慌忙扯开底襟,取出呈状向上跪递。
    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然后马上进行心算,才能吆唤出来。
    一直卷到胳肢窝底下,用牙齿衔着衬衫的底襟。
    领口、袖口和底襟有凸条纹装饰,裙部宽大。
    一声从内衣底襟上撕下一片布,她握住金光柱的腿时,叹了口气,柔声地说“你就忍一忍吧。

    汉字详情

    dǐ,de [di,de]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Q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HPM
    四角: 00242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广( yǎn),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英文翻译

    bottom, underneath, under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
    jīn [jin]
    部首: 525
    笔画: 18
    五笔: PUSI
    五行:
    仓颉: LDDF
    四角: 342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2)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又如:襟袂(襟袖。衣襟和衣袖);襟带(衣襟和腰带);襟卫(襟带周卫);襟子(衣襟);襟儿(衣襟)

    (4) 连襟的省称。本人与妻子的兄弟或姐妹的夫婿间的关系或两婿相称 。如:襟兄(对妻姊之夫的称呼);襟联(连襟)

    (5) 胸怀 。如:襟曲(心曲);襟素(怀抱,心胸);襟友(至友,心心相通的好友);襟鬲(胸襟)

    (6) 前面 。如:襟背(前后)

    (7) 古衣襟左右相交,因用以比喻地势的交会扼要 。如:襟要(比喻险要的地方);襟抱(喻指水流交会处);襟屏(像衣襟一样屏蔽于前。比喻地势重要);襟会(交会连接)

    动词

    (1) 屏障于前

    襟三江而带五湖。——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裹杂;混合

    将零头的三百八十匹,又选自己营中老疲病马五百余匹,襟在里头。叫几个军士赶着。——清· 素庵主人《睢阳忠毅录》

    英文翻译

    lapel, collar

    方言集汇

    ◎ 粤语:kam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m1 [东莞腔] kim1 pan3 [海陆丰腔] kim1 [宝安腔] kim1 [梅县腔] kim1 [陆丰腔] kim1 [客英字典] kim1 [客语拼音字汇] k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吟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kĭĕmkim/k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