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安定;平定。
《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蔡沉 集传:“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於 殷 ,以继復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底,一本作“ 厎 ”。《晋书·武帝纪》:“底绥四国,用保天休。” 唐 独孤及 《贺袁傪破贼表》:“非陛下之齐圣格天,文思柔远,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
引证解释
⒈ 安定;平定。
引《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蔡沉集传:“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於殷,以继復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
底,一本作“厎”。 《晋书·武帝纪》:“底绥四国,用保天休。”
唐独孤及《贺袁傪破贼表》:“非陛下之齐圣格天,文思柔远,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
底绥的网络释义
底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dǐ
动词
(1) (形声。从广(
),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邸 | 都禮 | 端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iei | tex/tej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2) 同本义
绥,车中把也。——《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 。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 。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 。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 。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
时军司马班超留 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4) 制止;止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形容词
(1) 舒缓的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