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应声
(1) 随着声音
词语解释
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 蔡君謨 戏谓 陈亚 曰:‘ 陈亚 有心终是恶。’ 亚 应声云:‘ 蔡襄 无口便成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於词咏,就将红白桃花为题,命赋小词。 严蕊 应声成一闋。” 管桦 《伙伴》:“正走着,忽听他低声叫道:‘趴下!’我应声卧倒地下。”
出声回答。
《扶风传信录》附录载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 青青柳 ﹞至榻前呼曰:‘兄知妹来乎?’ 仇 起应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们公母俩是千肯万肯的咧,可是倒蹈门儿的女婿,我们才敢应声儿呢。”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五:“敲了半天,里面也没有人应声。”
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乐律》:“琴瑟絃皆有应声:宫絃则应少宫,商絃即应少商,其餘皆隔四相应。”
隋 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
《隋书·音乐志中》:“﹝ 郑译 ﹞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
引证解释
⒈ 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引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宋沉作喆《寓简》卷十:“蔡君謨戏谓陈亚曰:‘ 陈亚有心终是恶。’ 亚应声云:‘ 蔡襄无口便成衰。’”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饮酒中间, 仲友晓得他善於词咏,就将红白桃花为题,命赋小词。 严蕊应声成一闋。”
管桦《伙伴》:“正走着,忽听他低声叫道:‘趴下!’我应声卧倒地下。”
⒉ 出声回答。
引《扶风传信录》附录载清无名氏《后会仙记》:“﹝青青柳﹞至榻前呼曰:‘兄知妹来乎?’ 仇起应声。”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们公母俩是千肯万肯的咧,可是倒蹈门儿的女婿,我们才敢应声儿呢。”
顾笑言《你在想什么?》五:“敲了半天,里面也没有人应声。”
⒊ 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引宋沉括《梦溪补笔谈·乐律》:“琴瑟絃皆有应声:宫絃则应少宫,商絃即应少商,其餘皆隔四相应。”
⒋ 隋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
引《隋书·音乐志中》:“﹝郑译﹞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
应声的国语词典
回声、应和的声音。
如:「山谷间传来响亮的应声。」
应声的网络释义
应声
应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īng
动词
(1)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词
(1) 所有;全部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动词
(1) 应和,响应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êng1(eng) êng3(è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