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

píng fǎn [ ping fan]
注音 ㄆ一ㄥˊ ㄈㄢ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平反 píngfǎn

(1) 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

depurge;redress (a mishandled case)

词语解释

  1. 把冤屈误判的案件纠正过来。

    《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其母輒问 不疑 :‘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 不疑 多有所平反,母喜笑。” 王先谦 补注引 胡三省 曰:“平反,理正幽枉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时 周兴 来俊臣 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 有功 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元典章新集·刑部·刑法》:“平反寃狱,乃居官者职令所当为之事。”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原来在什么范围内弄错的,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宣布平反。”

引证解释

⒈ 把冤屈误判的案件纠正过来。

《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其母輒问不疑 :‘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
王先谦补注引胡三省曰:“平反,理正幽枉也。”
唐刘肃《大唐新语·持法》:“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数千百家, 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法》:“平反寃狱,乃居官者职令所当为之事。”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原来在什么范围内弄错的,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宣布平反。”

平反的国语词典

洗雪冤情。

平反的网络释义

平反

  • 平反,是对过去的冤假错案以及不准确的认识评价做出正确的修改,以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还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出自《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则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平反”应是同义复合词,新《辞源》解为:轻重适中叫平,推翻旧案叫反,这一解释不当。
  • 平反的翻译

    英语: to redress (an injustice)​, to rehabilitate (sb whose reputation was unjustly sullied)​
    德语: Rehabilitation (S)​
    法语: réhabiliter

    平反造句

    经过法院反复调查核实,这个覆盆之冤终于得到昭雪平反了。
    党和人民为含冤负屈的老干部彻底平反了。
    法官明察秋毫,终于使这桩栽赃陷害我的案件得到昭雪平反。
    她的冤屈最近得到平反了。
    这位法官果真是明镜高悬,平反不少冤情。
    经过法官大量调查取证,王华被诬陷为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不白之冤终于得到昭雪平反。
    但平反后他“依旧和告密者往来、吃饭、聊天、唱和”,足见他的“超凡绝俗,大度豁达”。
    被抓的人放了、直接下令抓人的人免职了,中国特色的平反昭雪再次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一面拆开信函,草草一瞭便蓦然如范进中举一般,举着纸页手舞足蹈地跨上台阶、迈过门槛奔进院里,站在院子当间大声吆喊“单位寄来通知,我平反了!”。
    孝宗临朝,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加谥武穆,但并未清算秦桧的罪行。
    这个世界经常做出很多不公道的事来,却往往用一种思想安慰它自己:就是如果被虚伪和恶毒中伤的人是一个良心清白的人,他绝不会不能忍受折磨,最后无论怎样也会得到平反。
    于谦的平反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方孝孺等人的昭雪,是在明思宗崇祯末年,而守仁以功得赏则是在明穆宗隆庆初年。
    此时魏阉虽被皇上诛除,只是还未给左家平反,所以左家一直在韬光养晦,以图复起。
    某些国家通过美化罪犯及其帮凶、为其平反昭雪,挑衅性地要改变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决定。
    大地啊,你是多么平反而有多么伟大,你用你的博爱征服了无数的人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像你一样无私奉献。
    我被关期间坚持读书看报,的确发现全国各地有不少冤假错案,但不少都在这一两年内得到平反昭雪,所以我特别有信心自己最终一定会被无罪释放。
    肌酐清除率与血浆醛固酮浓度正相关,与肾素水平反相关。
    二舅得到了彻底的平反,有了一份工作。
    冤假错案平反后的老干部、“三支两军”撤回军队的干部,重新安排工作后,使干部更加超编。
    呼格冤案已经平反昭雪,责任追究刚刚上步。

    汉字详情

    píng [ping]
    部首: 310
    笔画: 5
    五笔: GU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FJ
    四角: 10409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2) 同本义

    平,语平舒也。——《说文》

    终和且平。——《诗·小雅·伐木》

    神气乃平。——《素问·调经论》

    (3) 又如:平典(和平典雅);平度(平和的法度);平气(平和之气);平远(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平愉(平和愉悦);平睦(犹平和)

    (4)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土治曰平,水治曰清。——《诗·小雅·黍苗》传

    平,正也。——《广韵》

    地爱其平。——《淮南子·本经》。注:“平,正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吕氏春秋·适音》。注:“平,正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5) 又如:平楚(平野;又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平展展(形容平整舒展);平基(船上平放的垫板);平蔚(平展繁盛);平川旷野(广阔的平原田野);平碧(一片平展的绿色);平川地(平原旷地);平壤(平地);平畴(平坦的田地);平阳(平坦宽敞);平康(平坦广大);平阡(田间的平坦小路);平罔(指山脊平坦处);平莽(谓平坦广阔的草原);平盈(平坦);平圃(平坦的园圃)

    (6) 平安;太平

    平人者,不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7) 又如:清平(升平。太平);平裕(平安充裕);平不答的(平平和和的,没有波折);平靖(稳定平静);平吉(太平安吉);平善(平安,安康);平顺(平安顺遂;平稳顺畅)

    (8) 均平;齐一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 又如:平夜(犹半夜);平春(仲春);平火(亦作“平伙”。谓平均分摊);平颁(谓平均分发);平繇(平均使用力役);平概(使平齐划一);平富(均平薄敛)

    (10) 均等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宋· 沈括《梦溪笔谈》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易·乾》

    (11) 又如:平肩(地位平等);平牒(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的互通文牒);平揖(本谓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平状(犹言对等之礼);平出平入(地位平等,可以随意出入)

    (12) 平允,公正

    昊天不平。——《诗·小雅·节南山》

    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靳令》

    既和且平。——《诗·商颂·那》

    (13) 又如:持平(公正,公平);不平(不公平;不公平的事);平明(公平明察;天刚亮的时候);平粜(平价出售);平扑扑(形容很平常);平情(冷静;公平);平虚(虚心平允);平格(公正至善);平干(公正干练);平狱(公正判案);平肃(公正严肃)

    (14) 普通 。如:平平(普通;平常);平岁(普通丰收之年);平人(平民);平白(平时,平常);平平泛泛(平常,一般);平昔(往常);平头百姓(平民百姓);平等之人(平常人);平剑(普通剑器);平步(平常之举步)

    (15) 正,当 。如:平午(正午,中午);平昼(正午;白天)

    动词

    (1) 平地,平整土地

    原隰既平。——《诗·小雅·黍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2) 又如:平了三亩地;平济(治理);平塞(填平)

    (3) 平定;平息

    丧乱既平。——《诗·小雅·常棣》

    今北土未平,马超、 韩遂尚在 关西,为 操后患。——《资治通鉴》

    平夷狄之乱。——《淮南子·泛论》

    以佐王平邦国。——《周礼·大司马》

    (4) 又如:扫平(扫荡平定);讨平(讨伐平定);平忽(平息;平静);平一(平定统一);平收(平定,收捕);平除(平定而根除之);平涤(平定荡涤);平荡(扫荡平定);平灭(用武装镇压消灭);平讨(讨伐平定)

    (5) 通“评”。评论

    大事当共平议。——《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平《公羊》、《谷梁》同异。——《汉书·瑕丘江公传》

    事成,以传示天下,与海内平之。——《汉书·王莽传上》

    (6) 又如:平章(评议;商量);平章政事(丞相);平说(陈说评论);平画(评议谋划);平道(犹评议,评说);平注(评注。评论注解);平脏(平定赃物的价值);平铨(比较评量);平论(评论)

    (7) 宽恕 。如:平宥(宽宥;宽恕);平恕(持平宽仁)

    (8) 平复,康复 。如:平愈(平复痊愈);平服(痊愈,复原;用武力平靖);平复(痊愈;康复);平复如旧(恢复健康)

    (9) 媾和;和好

    平戎于王。——《左传·僖公十二年》。注:“和也。”

    平陈与 宋。——《诗·邶风·击鼓》

    (10) 又如:平戎(原谓与戎人媾和。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

    (11) 互无胜负 。如:这场足球最后平了

    名词

    (1) 平野;平处;亦指平面 。如:水平;平巷(在矿床或岩层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平陵(平地和丘陵);平洋地(平地);平陂(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

    (2) 汉语声调之一 。如:平字(平声的字,对仄字而言);平侧(平仄)。见“四声”

    (3) 标准

    以法为平。——叶适《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

    副词

    (1) 无缘无故地 。如:平白(无缘无故);平空里(平白无故);平空(凭空;突然;无缘无故)

    (2) 全部地 。如:平吞(全吞;一口吞没)

    英文翻译

    flat, level, even; peaceful

    方言集汇

    ◎ 粤语:peng4 p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piang2 pin2 [海陆丰腔] pin2 piang2 pe2 [客语拼音字汇] piang2 pin2 [陆丰腔] pin3 piang3 [客英字典] pin2 [东莞腔] pin2 piang2 [沙头角腔] pin2 piang2 [台湾四县腔] pin2 piang2 pe2 [宝安腔] pin2 | piang2
    ◎ 潮州话:pêng5(phêng), pên5(phê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便房連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bʰĭɛnbjen/bien
    fǎn [fan]
    部首: 228
    笔画: 4
    五笔: R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E
    四角: 72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 hǎn。本义:手心翻转)

    (2) 同本义。通“翻”。覆,倾倒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 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

    (5) 通“返”。返回;回归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6) 又如:反意(返归的念头);反国(归国);反真(返归淳朴);反根(返回本原)

    (7) 未能遵守,违背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8) 又如:反背(背叛);反德(违背事物的准则);反道(违反正道);反情(违反人情);反古(违反古训)

    (9) 往返于…之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10) 又如:反往(往返);反报(往还,反复)

    (11) 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与 桑弘羊及 燕主、 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天(造反);反心(背叛之心);反外(背叛,离异)

    (13) 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14) 又如:反情(内省);反听(自我省察);反观(反省);反躬自问(反问自己)

    (15) 归还;送还

    (16) 又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7) 回报;复命 。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8) 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9) 又如:反隅(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反惑(释疑)

    (20) 反对 。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21) 报复 。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22) 通“贩”( fàn)。贱买而贵卖

    形容词

    (1) 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适得其反;反心内照(反过来对照一下自己);反抄耳光(反手巴掌);反斜面;反函数;反定理;反科学;反义

    副词

    (1) 反而;相反

    反以我为讎。——《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2) 又如:反且(反而)

    名词

    (1) 反革命分子的简称 。如:肃反;三反五反

    (2) 姓

    英文翻译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faan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an3 pon1 [梅县腔] fan3 [东莞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陆丰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3 [宝安腔] fan3 [沙头角腔] fan3 [海陆丰腔] fan3 pon1
    ◎ 潮州话: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旧时:húan)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pʰĭwɐnphyan/ph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