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竿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系幡的杆。《宋书·武帝纪上》:“大军至左里,将战,公所执麾竿折,折幡沉水,众并怪惧。公欢笑曰:往年 覆舟 之战,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贼必破矣。” 唐 萧至忠 《三会寺应制》诗:“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
引证解释
⒈ 系幡的杆。
引《宋书·武帝纪上》:“大军至左里,将战,公所执麾竿折,折幡沉水,众并怪惧。公欢笑曰:往年覆舟之战,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贼必破矣。”
唐萧至忠《三会寺应制》诗:“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迴。”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
幡竿的网络释义
幡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番声。本义:擦拭写字板的布)
(2) 同本义
(3) 如:幡布(抹布)
(4) 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青崔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幡幢(作为仪仗用的旗帜);幡信(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幡旆(旗帜之类);幡旄(旌旗的羽毛饰);幡麾(指挥用的幡旗)
(6) 冠上的巾饰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后汉书》
(7) 簿册 。如:幡薄(丹书符箓之类)
(8) 通“旛”。长幅下垂的旗
垂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 如:举幡
动词
(1) 通“翻”。变动;反覆;翻转,翻腾
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孟子·万章上》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汉书》
(2) 又如:幡幡(翻动的样子);幡纚(飞扬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梅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海陆丰腔] f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飜 | 孚袁 | 滂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pʰĭwɐn | phyan/phva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2)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竿,竹梃也。——《说文》
籊籊竹竿。——《诗·卫风·竹竿》
禁藏母拊竿。——《管子》
竿殳之所揘毕。——张衡《西京赋》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古代艺人借以在其上表演各种技艺动作的长竿);竿殳(竹杖);竿首(竹竿顶端);竿头(竹竿的顶端)
(4) 通“简”。竹简
不离苞苴竿牍。——《庄子·列御寇》
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 宋· 朱彧《萍洲可谈》
(5) 又如:竿牍(指书信,古代用竹简书写,故称竿牍)
(6) 特指钓竿 。如:垂竿;竿纶(钓竿与钓线)
(7) 指竹篙 。如:竿枻(竹篙和船桨)
量词
(1) 计算长状物的单位,竹一根为一竿
一径野花香袭体,数竿幽竹绿依依。——《西游记》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
(2) 方言。用于抽旱烟
约摸咂完一竿叶子烟的时候,…听见…有人朝房外跑走的脚步声。——《大波》
动词
(1) 以竿悬挂
应元乘月黑,束槀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间。——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竿旌(旗杆顶端所饰的雉羽);竿首(用竿悬首)
(3) 通“干”。请托
竿摩,谓相逼近也。今俗以事干人者谓之相竿摩。——《后汉书·董卓传》注
(4) 又如:竿摩(干求,请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gon3 [客英字典] gon1 gwon1 [海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陆丰腔] gon1 [东莞腔] g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干 | 古寒 | 見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kɑn | k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