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幡眊 ”。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
《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风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梁书·陆襄传》:“郡民 鲜于琛 服食脩道法,尝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眊。”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幡眊”。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
引《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风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
《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
《梁书·陆襄传》:“郡民鲜于琛服食脩道法,尝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眊。”
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
幡旄的网络释义
幡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番声。本义:擦拭写字板的布)
(2) 同本义
(3) 如:幡布(抹布)
(4) 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青崔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幡幢(作为仪仗用的旗帜);幡信(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幡旆(旗帜之类);幡旄(旌旗的羽毛饰);幡麾(指挥用的幡旗)
(6) 冠上的巾饰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后汉书》
(7) 簿册 。如:幡薄(丹书符箓之类)
(8) 通“旛”。长幅下垂的旗
垂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 如:举幡
动词
(1) 通“翻”。变动;反覆;翻转,翻腾
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孟子·万章上》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汉书》
(2) 又如:幡幡(翻动的样子);幡纚(飞扬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梅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海陆丰腔] f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飜 | 孚袁 | 滂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pʰĭwɐn | phyan/phvan |
详细解释
máo
名词
(1) 同本义
旄,幢也。——《说文》。本用妈犛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2)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古代常作饰物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骍旄之盟。——《左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尘(牦牛和尘);旄毡(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旄丘之葛兮。——《诗·邶风·旄丘》。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与敦丘)
(9) 星名 。如:旄星(即旄头星);旄头(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
粪除其颠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邶风·旄丘》
(12) 另见
mào
形容词
(1) 年老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儿);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旄不知人。——《战国策》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au2 [宝安腔] mau2 mau1 | mau3 [客英字典] mau2 mau3 [海陆丰腔] mau2 mau3 [客语拼音字汇] mau2 [台湾四县腔] mau2 mau3
◎ 潮州话:m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毛 | 莫袍 | 明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mau | mɑ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