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刹

fān shā [ fan sha]
繁体 幡剎
注音 ㄈㄢ ㄕㄚ

词语释义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词语解释

  1.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引证解释

⒈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祸兆》:“萧澣初至遂州,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僎(冯僎 )一夕梦登崇孝寺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幡刹的网络释义

幡刹

  •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雳,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 汉字详情

    fān [fan]
    部首: 318
    笔画: 15
    五笔: MHTL
    五行:
    仓颉: LBHDW
    四角: 4226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番声。本义:擦拭写字板的布)

    (2) 同本义

    (3) 如:幡布(抹布)

    (4) 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青崔白鹄舫,四角龙子幡。——《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幡幢(作为仪仗用的旗帜);幡信(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幡旆(旗帜之类);幡旄(旌旗的羽毛饰);幡麾(指挥用的幡旗)

    (6) 冠上的巾饰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后汉书》

    (7) 簿册 。如:幡薄(丹书符箓之类)

    (8) 通“旛”。长幅下垂的旗

    垂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 如:举幡

    动词

    (1) 通“翻”。变动;反覆;翻转,翻腾

    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孟子·万章上》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比翄回集,贰双飞常羊。——《汉书》

    (2) 又如:幡幡(翻动的样子);幡纚(飞扬的样子)

    英文翻译

    pennant, banner, streamer, flag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梅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海陆丰腔] f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pʰĭwɐnphyan/phvan
    chà,shā [cha,sha]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QS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DLN
    四角: 42900

    详细解释

    chà

    名词

    (1) (形声,从刀,杀声。梵语刹多罗的省称。本义:土或土田,国土)

    (2) 同本义 。如:刹土(佛教语。田土;国土)

    (3) 指佛寺 。如:古刹;刹寺(佛寺)

    (4) 梵语 ksana 的音译。表示极短促的瞬间 。如:刹那;刹时(极短的时间)

    (5) 另见 shā

    shā

    动词

    (1) 止住,使停止(机器、车等) 。如:急刹车(或作急煞车)

    (2) 另见 chà

    英文翻译

    temple, shrine, monastary

    方言集汇

    ◎ 粤语:caat3 saat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at7 [台湾四县腔] sat7 [客英字典] sat7
    ◎ 潮州话:cag4 sag4 (tshak s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初鎋黠開入聲開口二等ʧʰatchrat/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