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2)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3)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4) 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荀子·天论》
(5)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6) 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如:常伦(伦常);三纲五常
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蒲筵常。——《仪礼·公食礼》。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寻常之沟。——《庄子·庚桑楚》
形容词
(1) 恒久;长久不变
常,质也。——《广雅》
未变常也。——《易象下传》。虞注:“恒也。”
鲁邦是常。——《诗·鲁颂·閟宫》
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
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
圣人无常师。——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常心(固执不变的心);常安(永久的平安)
(3) 一般;普通;正常
其有常。——《诗·唐风·鸨羽》
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 韩愈《杂说》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常时(平时;平日);常言(平常的话;普通的话)
(5) 一定 。如:常刑(一定的刑罚);常序(一定的次序)
副词
(1) 经常,常常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
汉王急,推堕 孝惠、 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良因异之,常习诵之。——《史记·留侯世家》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常见面;常则是(经常是,总是);常时(时常,常常);常参官(日常参朝的官吏);常惺惺(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常经(经常);常赁(经常受雇于人)
(3) 通“尝”。曾经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权成。——《庄子·人间世》
主父常游于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ong2 [陆丰腔] shong3 [梅县腔] shong2 [东莞腔] song2 [客语拼音字汇] song2 [台湾四县腔] song2 [沙头角腔] song2 [宝安腔] song2 [海陆丰腔] sh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常 | 市羊 | 常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zjang | ʑĭ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主声。本义:停留)
(2) 同本义(站住)
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后汉书·蓟子训传》
春光已向梅梢住。——《后汉书》
融为中书郎,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南齐书·张融传》
舞余香尚存,歌尽声犹住。——萧悫《春日曲水》
(3) 又如:住歇(停止,停歇);住滞(停留);住后(留后;殿后);住锡(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4) 停止
杜请 裴追之, 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 杜许。——《世说新语·方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5) 又如:住脚(止步);住罢(停止)
(6) 暂居;居住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
住近湓江。
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
(8) 又如: 住坐(居住);住室(供人居住的房间)
(9) 住宿;过夜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卢纶《逢病军人》
(10) 驻扎
家本清河住 王城,须凭弓箭得巧各。—— 令狐楚《少年行》
(11) 保留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住枝。——白居易《母别子》
(1) 做动词的补语
(2) 表示牢固或稳当
众人向前,一个带住婆子,三四个带住唐牛儿,把他横拖倒拽,直推进 郓城县里来。——《水浒全传》
贾政还欲打时,早被 王夫人抱住板子。——《红楼梦》
(3) 表示停止或静上
我给你个好主意,虎姑娘立住了,面对面地对他说,…这个事非我自己办不可。—— 老舍《骆驼祥子》
(4) 跟“得”或“不”连用。表示能否胜任或能否够得上
那祝龙当敌 秦明不住,拍马便走。——《水浒全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客英字典] chu5 [东莞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5 [dai5] [陆丰腔] chu5 [海陆丰腔] chu6 [dai5] [沙头角腔] c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住 | 持遇 | 澄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ɖʰĭu | dryoh/diuh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阜(
),从车。土山前摆满了战车。字本作“陈”。“阵”为后起字。本义: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2) 同本义
阵,旅也。——《玉篇》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史记·淮阴侯传》
先登陷阵。——《史记·樊哙传》。
(3) 又如:阵脚(战阵的前沿阵地);阵圆(战阵布置完毕);阵图(作战时所摆列的军阵图形);阵梢(战斗队列的尾端);阵杀(军中诛杀)
(4) 阵地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史记》
(5) 。又如:阵殁(在战场上死去;阵亡);阵场(战场);阵门(军营之门);阵俘(战场上俘获的敌兵);阵云(战地气氛,战阵烟云。又称“战云”)
(6) 又指战争或战斗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唐· 白居易《蛮子朝》。
(7) 又如:阵阵赢(仗仗取胜);叫阵;怯阵;出阵;阵败(战败);阵率(战士)
(8) 雷阵雨来临前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的现象
阵急如酣战,点粗成乱沤。——唐· 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
(9) 又如:阵头雨(雷阵雨);阵影(阵云的阴影)
动词
(1) 布阵,列阵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
量词
(1) 表示事物经过的一定时间段落
每一阵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一阵雨;一阵风;一阵寒潮;一阵喧哗;一阵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