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ì guó zhǔ yì shì zī běn zhǔ yì de zuì gāo jiē duàn [ di guo zhu yi shi zi ben zhu yi de zui gao jie duan]
注音 ㄉ一ˋ ㄍㄨㄛˊ ㄓㄨˇ 一ˋ ㄕˋ ㄗ ㄅㄣˇ ㄓㄨˇ 一ˋ ˙ㄉㄜ ㄗㄨㄟˋ ㄍㄠ ㄐ一ㄝ ㄉㄨㄢˋ

词语释义

列宁作于1916年1-6月。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批判了德国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是V.I. 列宁全面论述帝国主义的专著。全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通常简称为《帝国主义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发展。写于1916年1~6月,出版于1917年9月。早在20年代就有了中译本。修订后的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网络释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是V.I. 列宁全面论述帝国主义的专著。全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通常简称为《帝国主义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发展。写于1916年1~6月,出版于1917年9月。早在20年代就有了中译本。修订后的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
  • 汉字详情

    [di]
    部首: 318
    笔画: 9
    五笔: UPM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BLB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2)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帝,上帝,天之神也。——《字汇》

    帝命不时。——《诗·大雅·文王》

    (3) 又

    在帝左右。

    兆五帝于四郊。——《周礼·大宗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4) 又如:帝乡(传说中天帝居住的仙乡);帝君(古人对神的尊称);帝江(传说中的神名。居于“天山”)

    (5) 君主,皇帝

    帝,王天下之号也。——《说文》

    帝,君也。——《尔雅》

    帝乙归妹。——《易·泰》

    安帝雅闻 衡善求学。——《后汉书·张衡传》

    争强为帝。——《战国策·赵策》

    揣帝无杀瑞意。——《明史·海瑞传》

    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帝王州(帝王居住的地方);帝世(帝王的世系);帝储(皇太子);帝祚(帝位);帝典(帝王的法制)

    (7) 天 。如:帝宫(天宫);帝青(青天)

    (8) 帝国主义的简称 。如:反帝反封建斗争

    动词

    (1) 称帝,为帝

    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后汉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尊奉为帝

    不敢复言帝秦!——《战国策·赵策三》

    英文翻译

    supreme ruler, emperor; god

    方言集汇

    ◎ 粤语:dai3
    ◎ 客家话:[宝安腔] di5 [客英字典] di5 [陆丰腔] di5 [梅县腔] di5 [海陆丰腔] di5 [客语拼音字汇] di4 [东莞腔] ti5 di5 [沙头角腔] di5 [台湾四县腔] d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tieiteh/tey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

    zhǔ [zhu]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Y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G
    四角: 0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主”是“炷”的本字。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本义:灯心)

    (2) 同本义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后作“炷”

    主,镫中火主也。——《说文》

    (3) 君主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书·仲虺之诰》

    今世之主。——《吕氏春秋·察今》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唐· 温庭筠《经五丈原》

    畔主背亲。

    (4) 又

    欲斗两主。

    共事之主。——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主驾(君主的车驾);主道(君主治国之道);主术(君主控制臣下的权术);主胙(帝业);主相(君主和相);主长(君上);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主位(君主的权位)

    (6) 指立国一方的国君。旧史家以正统为帝,偏安为主 。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故称“蜀”为“帝”,魏、吴为主

    凡人主必审分。——《吕氏春秋·审分》

    (7) 又如:主君(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8) 公主的简称

    主( 平阳公主)见所侍美人,上弗悦。——《史记》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唐·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9) 又如:主第(公主的住宅);主国(公主的侯国);主傅(教导公主的女官)

    (10) 主人;东道主

    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世说新语·方正》

    主不能守。——《三国志·诸葛亮传》

    (11) 又如:宾主;客随主便;主队;主婆(主人婆);主翁(犹主人);主客(主人与宾客);主党(主人一方的亲族);主父(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主人家(主人;特指店主人);主人婆(主人之妻)

    (12) 控制者,支配者,财产或权力的所有者

    场主积薪。——《聊斋志异·促织》

    山塞中只有这个主。先除了此人,小喽另外何足为虑。——《水浒传》

    (13) 又如:企业主;房主;车主

    (14) 长官;首脑,首长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唐· 元结《贫妇词》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世说新语·识鉴》

    (15) 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内有主也。——《太玄》

    (16) 又如:主伯(古代指家长和长子);一家之主

    (17) 事主,指当事人

    凡被举擢官,于诰命署举主姓名,他日不如举状,则连坐之。——《宋史·选举志》

    武大扯住 郓哥道:“还我主来!”——《水浒传》

    (18) 又如:买主;卖主;失主;盟主

    (19) 事物的根本

    天下为主。——清· 黄宗羲《原君》

    (20) 又

    以君为主。

    以刚为主。——《明史》

    不主故常。——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1) 死人的牌位

    上司批准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坛。——《儒林外史》

    (22) 上帝

    有人从墓里把主移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圣经》

    (23) 真主 。伊斯兰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主神的称呼

    (24) 姓

    动词

    (1) 主持;掌管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世说新语·政事》

    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主苹蘩(指妻子主持家政);主闱(科举考试的主试官);主簿(主管文书);主藏(主管库藏财物);主业(主管产业);主章(古代掌管木材的官吏);主书(主管文书的官吏)

    (3) 支持,提倡,主张

    前所主唱。——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力主(极力主张);主坐(主使的人);主莫(主谋;力求);主画(主意;谋划)

    (5) 寄住在

    或谓孔子于 卫主痈疽,于 齐主侍人瘠环。——《孟子》

    (6) 又如:主人家(旅馆;客店)

    (7) 注重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

    (8) 保持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文选·宋玉·招魂》

    (9) 主持婚约

    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谷梁传》

    (10) 预示

    齐王问大臣:“铜铁鸣,主何吉凶?——《三国志平话》

    (11) 存心;萌生

    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宋江收了军马,不知主何意。——《水浒传》

    形容词

    (1) 主要的 。如:主楼;主量子数;主潮(主要潮流);主客(主要的客人);主故(主顾);主的(主要目标);主因(主要的原因);主回路

    英文翻译

    master, chief owner; host; lord

    方言集汇

    ◎ 粤语:zyu2
    ◎ 客家话:[宝安腔] zu3 [梅县腔] zhu3 [台湾四县腔] zu3 [客英字典] zhu3 [东莞腔] zu3 [海陆丰腔] zhu3 [客语拼音字汇] zu3 [沙头角腔] zu3 [陆丰腔] zhu3
    ◎ 潮州话:zu2(tsú)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庾上聲合口三等tɕĭucjyox/tjuu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429
    笔画: 9
    五笔: JGH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AM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代词

    (1) 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

    (1) 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如:他犯错误是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名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助词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

    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e4 si4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梅县腔] she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3
    ◎ 潮州话:s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承紙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ʑĭezjex/zjee
    [zi]
    部首: 401
    笔画: 10
    五笔: UQW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OBO
    四角: 37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 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4) 费用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6) 资历;资格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7)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8) 天赋;天资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9)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10) 条件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11) 资料;材料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13)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14) 水名 。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15) 凭借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16) 能力;作用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7) 姓

    动词

    (1) 资助;供给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3) 给予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5) 救助;帮助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7) 蓄积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8)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9) 取,取用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10)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

    形容词

    (1) 锋利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2)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英文翻译

    property; wealth; capital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宋本广韵

    běn [ben]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M
    四角: 5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2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布忖上聲合口一等puonx/puoontʰɑu
    zhǔ [zhu]
    部首: 108
    笔画: 5
    五笔: Y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G
    四角: 0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主”是“炷”的本字。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本义:灯心)

    (2) 同本义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后作“炷”

    主,镫中火主也。——《说文》

    (3) 君主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书·仲虺之诰》

    今世之主。——《吕氏春秋·察今》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唐· 温庭筠《经五丈原》

    畔主背亲。

    (4) 又

    欲斗两主。

    共事之主。——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主驾(君主的车驾);主道(君主治国之道);主术(君主控制臣下的权术);主胙(帝业);主相(君主和相);主长(君上);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主位(君主的权位)

    (6) 指立国一方的国君。旧史家以正统为帝,偏安为主 。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故称“蜀”为“帝”,魏、吴为主

    凡人主必审分。——《吕氏春秋·审分》

    (7) 又如:主君(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8) 公主的简称

    主( 平阳公主)见所侍美人,上弗悦。——《史记》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唐·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9) 又如:主第(公主的住宅);主国(公主的侯国);主傅(教导公主的女官)

    (10) 主人;东道主

    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世说新语·方正》

    主不能守。——《三国志·诸葛亮传》

    (11) 又如:宾主;客随主便;主队;主婆(主人婆);主翁(犹主人);主客(主人与宾客);主党(主人一方的亲族);主父(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主人家(主人;特指店主人);主人婆(主人之妻)

    (12) 控制者,支配者,财产或权力的所有者

    场主积薪。——《聊斋志异·促织》

    山塞中只有这个主。先除了此人,小喽另外何足为虑。——《水浒传》

    (13) 又如:企业主;房主;车主

    (14) 长官;首脑,首长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唐· 元结《贫妇词》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世说新语·识鉴》

    (15) 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内有主也。——《太玄》

    (16) 又如:主伯(古代指家长和长子);一家之主

    (17) 事主,指当事人

    凡被举擢官,于诰命署举主姓名,他日不如举状,则连坐之。——《宋史·选举志》

    武大扯住 郓哥道:“还我主来!”——《水浒传》

    (18) 又如:买主;卖主;失主;盟主

    (19) 事物的根本

    天下为主。——清· 黄宗羲《原君》

    (20) 又

    以君为主。

    以刚为主。——《明史》

    不主故常。——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1) 死人的牌位

    上司批准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坛。——《儒林外史》

    (22) 上帝

    有人从墓里把主移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圣经》

    (23) 真主 。伊斯兰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主神的称呼

    (24) 姓

    动词

    (1) 主持;掌管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世说新语·政事》

    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主苹蘩(指妻子主持家政);主闱(科举考试的主试官);主簿(主管文书);主藏(主管库藏财物);主业(主管产业);主章(古代掌管木材的官吏);主书(主管文书的官吏)

    (3) 支持,提倡,主张

    前所主唱。——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力主(极力主张);主坐(主使的人);主莫(主谋;力求);主画(主意;谋划)

    (5) 寄住在

    或谓孔子于 卫主痈疽,于 齐主侍人瘠环。——《孟子》

    (6) 又如:主人家(旅馆;客店)

    (7) 注重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

    (8) 保持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文选·宋玉·招魂》

    (9) 主持婚约

    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谷梁传》

    (10) 预示

    齐王问大臣:“铜铁鸣,主何吉凶?——《三国志平话》

    (11) 存心;萌生

    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宋江收了军马,不知主何意。——《水浒传》

    形容词

    (1) 主要的 。如:主楼;主量子数;主潮(主要潮流);主客(主要的客人);主故(主顾);主的(主要目标);主因(主要的原因);主回路

    英文翻译

    master, chief owner; host; lord

    方言集汇

    ◎ 粤语:zyu2
    ◎ 客家话:[宝安腔] zu3 [梅县腔] zhu3 [台湾四县腔] zu3 [客英字典] zhu3 [东莞腔] zu3 [海陆丰腔] zhu3 [客语拼音字汇] zu3 [沙头角腔] zu3 [陆丰腔] zhu3
    ◎ 潮州话:zu2(tsú)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庾上聲合口三等tɕĭucjyox/tjuu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de,dí,dì,dī [de,di,di,di]
    部首: 501
    笔画: 8
    五笔: RQYY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PI
    四角: 27620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3) 另见 dí;dì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e;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e,dí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ossessive, adjectival suf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tektiek
    zuì [zui]
    部首: 443
    笔画: 12
    五笔: JBC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ASJE
    四角: 604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冃( mào),从取。本义:冒犯夺取)

    (2) 同本义

    最,犯而取之。从曰,从取。会意。

    公既诸将一禀睿筭,与贼遌,最,遂下之。——明· 刘三吾《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

    (3) 聚,聚合

    得其常心,物所为最之哉?——《庄子·德充符》

    冬收五藏,最万物。——《管子·禁藏》。注:“最,聚也。”

    民举所最粟。——《管子·地数》

    (4) 总计;合计

    最其行能,多不及中。——《潜夫论》

    形容词

    (1) 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跟“殿”相对

    犹无益于殿最也。——班固《答宾戏》。注:“上功曰最。”

    有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

    (2) 又如:最吏(表现特别,考绩最优的官吏);最尤(特异,突出);最吏(考绩优秀的官吏);最殿(功绩最劣等者);最课(官吏考课的最高成绩)

    副词

    (1) 假借为“绝”。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

    秦之水泔最而稽。——《管子·水地》。注:“绝也。”

    中侯仍拜稽首受最。——《尚书》。注:“要言也。”

    最从高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索隐:“都凡也。”

    最下者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

    最爱湖东行不足。——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最著前。(排在最前头。著,居于。)——《资治通鉴》

    最著者二。——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如:我对他最了解;他熟悉情况,最有发言权;在班里数小李最会唱歌;最品(极品);最能(最习于水性。能,习);最启(最前头,最先进);最殿(在最后面;最落后)

    名词

    (1) 首位

    都署之役为最。——孙文《序》

    课殿最以闻。——《汉书·宣帝纪》。注:“凡要之首也。”

    (2) 又如:世界之最

    (3) 凡要,即簿书的纲要、总目

    愿奉三年计最。——《汉书》

    (4) 又如:最目(簿书的总目,总括文书内容的提要或目次);最观(综观)

    英文翻译

    most, extremely, exceedingly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ui5 [梅县腔] zui5 [沙头角腔] zui5 [客语拼音字汇] zui4 [宝安腔] zui5 [客英字典] zui5 [东莞腔] zui5 [陆丰腔] zui5 [台湾四县腔] z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祖外泰合去聲合口一等cuad/zuaytsuɑi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jiē [jie]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BWJH
    五行:
    吉凶:
    仓颉: NLOLL
    四角: 78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皆声。本义:台阶)

    (2) 同本义

    阶,陛也。字亦作堦。——《说文》

    御史奏鸡鸣于阶下。——《尚书·大传》

    浮堦乘虚。——何晏《景福殿赋》

    三揖至于阶。——《荀子·乐论》

    苔痕上阶绿。——唐· 刘禹锡《陋室铭》

    庭阶寂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匍匐阶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阶廊(台阶和走廊);阶檐(台阶与屋檐);阶陛(宫殿的台阶);阶除(台阶);阶墀(宫殿台阶)

    (4) 梯子

    捐阶。——《孟子》。注:“梯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九章·惜诵》

    (5) 又如:阶梯

    (6) 官阶,官方的衔头

    但以无阶朝廷。——《汉书·匡衡传》

    文阶二十八阶,武阶二十一阶。——《新唐书·百官志》

    (7) 又如:阶衔(官位;官衔);阶次(官位的等级);阶品(官吏的等级品位);阶封(官阶与封号)

    (8) 缘由,途径

    夫婚姻,祸福之阶也。——《国语·周语中》

    (9) 又如:阶祸(引致祸患,祸患的缘由)

    (10) 凭借

    汉亡尺土之阶…五载而成帝业。——《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11) 又如:阶缘(凭藉,攀附)

    英文翻译

    stairs, steps; rank, de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1
    ◎ 潮州话:gai1 goi1

    宋本广韵

    duàn [duan]
    部首: 433
    笔画: 9
    五笔: WDMC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HNE
    四角: 774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殳( shū),耑( duān)声。“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用作意符,表示与手持器械的动作有关。金文字形,会意,字形象手持物在山崖中敲棰石之形。本义:锤击)

    (2) 同本义

    段,椎物也…其藉以椎物之石曰碫。——《说文》

    (3) 又如:段氏(锻工。古代金工六种之一。主要从事农具制作)

    (4) 分段;截断

    段,分段也。——《广韵》

    后人…以段为分段字,读徒乱切。分段字自应作断,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说文》段玉裁注

    (5) 古时在石上用棒打干肉(并施加姜、桂皮等) 。如:段脩(经捶捣并加姜桂的干肉)

    名词

    (1) 某些部门的基层机构 。如:工段;机务段,排字工段;公路段,总段

    (2) 围棋棋手等级的名称 。如:他是九段棋手

    (3) 部分 。如:地段;阶段

    (4) 通“缎” 。如:段子(即“缎子”)

    (5) 碫。砺石

    美人赠我锦绣段。——张衡《四愁》

    我有一匹好素绢,重之不减锦绣段。——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6) 又如:段工(周代冶炼金属的工匠有六,其一为段氏,从事铸造田器钱镈等物)

    (7) 身段;体段。指妇女的身段或体态

    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红楼梦》

    (8) 姓

    量词

    布帛或条形物的一截 。如:二尺长的一段布

    英文翻译

    section, piece, divi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yun6
    ◎ 客家话:[宝安腔] ton3 [客英字典] ton5 [陆丰腔] don5 [梅县腔] ton3 [海陆丰腔] ton6 [客语拼音字汇] ton4 [台湾四县腔] ton5 [东莞腔] t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玩去聲合口一等dʰuɑnduanh/du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