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写

tiě xiě [tie xie]
繁体 帖寫
注音 ㄊ一ㄝˇ ㄒ一ㄝˇ

词语释义

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词语解释

  1. 清 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部胥》:“今六部书吏, 汉 之都令史也……书令史者,即今之帖写矣。”

引证解释

⒈ 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清袁枚《随园随笔·部胥》:“今六部书吏, 汉之都令史也……书令史者,即今之帖写矣。”

帖写的网络释义

帖写

  • 帖写,汉语词汇,读音为tiě xiě,意思为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 汉字详情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
    xiě [xie]
    部首: 218
    笔画: 5
    五笔: PGNG
    五行:
    仓颉: BYSM
    四角: 37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舃( )声。本义:移置;放置)

    (2) 同本义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3) 输送

    发北山石椁,乃写 蜀、 荆地材皆至。——《史记》

    (4) 倾吐,倾诉;抒发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笺:“则我心所忧,写而去矣。”

    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晋· 陆云《失题》

    (5) 又如:写心(抒发内心感情);写志(发抒情志);写情(抒发感情);写怀(抒发情怀);写念(抒发思念之情);写思(抒发情思);写神;写忧(发抒排除忧闷)

    (6) 传抄地书写(汉以前只用“书”,汉以后“书”与“写”并用)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后汉书·班超传》

    武帝置写书官。——《汉书·艺文志》

    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宋· 文同《可笑口号》

    (7) 又如:写卷头(乡试时,考生在考前领取空白试卷,填写姓名、年龄、籍贯、祖宗三代履历后交回。入场时到二门口再发给);写字洞(办公室);写染(指书法、绘画、写诗、作文等笔墨之事)

    (8) 抄写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晋书·左思传》

    困乏写手,一时未得奉寄。——清· 顾炎武《答俞右吉书》

    (9) 又如:写白(誊清);写手(抄手);写书(抄写书籍);写经(抄经);写录(抄录)

    (10) 仿效;描绘

    雷震之声,可以放钟写也。——《淮南子·本经》

    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

    (11) 又如:写物(描绘人或物);写境(描写环境);写载(描画);写状(描摹形状);写貌(描绘形象);写妙(描绘传神);写放(描画实物)

    (12) 画

    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僧师徒四位喜容。——《西游记》

    绘影写光。——蔡元培《图画》

    (13) 又如:写像(画像);写载(描画);写生;写影(画像;作画);写真图,写真像(画像);写形(画像,图写形貌)

    (14) 写作,创作

    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孙犁《秀露集》

    (15) 又如:写定(写成定本);写法(写作方法)

    (16) 签订 。如:写纸(订阅契约);写工(签订做长工的合同);写雇(雇用);写立(签订)

    (17) 租赁,确定某种出租或雇佣关系

    如今写了两只大官船,兵部里讨的火牌,勘合,一家子都往任上去了。——《醒世姻缘传》

    写了哥子的船。——《警世通言》

    英文翻译

    write; draw, sketch; compose

    方言集汇

    ◎ 粤语:se2
    ◎ 潮州话:sia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