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

bā yú wǔ [ ba yu wu]
注音 ㄅㄚ ㄩˊ ㄨˇ

词语释义

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周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

词语解释

  1. 古代 巴 渝 地区民间武舞。

    周 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后汉书·南蛮传》:“至 高祖 为 汉王 ,发 夷 人还伐 三秦 。 秦 地既定,乃遣还 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 观之,曰:‘此 武王 伐 紂 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魏 晋 后 王粲 、 傅玄 等人人有拟作。自 汉 至 唐 ,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 更名“昭武舞”, 晋 更名“宣武舞”, 梁 恢复原称。 隋文帝 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 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 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周初传入中原,被采用为军队乐舞。 《后汉书·南蛮传》:“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魏晋后王粲、傅玄等人人有拟作。自汉至唐,为庙堂舞中武舞之一。 魏更名“昭武舞”, 晋更名“宣武舞”, 梁恢复原称。 隋文帝曾以非正典罢之。 唐清商乐中尚有“巴渝舞”之名。 陆龟蒙有拟作。后不复见于记载。

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 ……俗喜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

巴渝舞的网络释义

巴渝舞

  • 古城阆中,曾为巴国别都,巴国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 巴渝舞造句

    “竹枝”是巴人聚居地的民歌,原名巴渝舞,“惟峡人善唱”。
    摆手舞起源于古代巴人战时所跳的"巴渝舞"。
    他正指导李永胜跳巴渝舞,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庙会表演者。
    在以后的历史中,巴国的军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盟军,成为前锋部队,戴着百兽面具,跳着“巴渝舞”冲锋陷阵,打败了殷商军队。
    演员平均年龄十五岁左右,为巴渝舞坛新秀。
    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就有巴渝舞盛况的记载。
    其实,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舞风刚劲有力,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皮影、巴渝舞是阆中特色之一,如果晚上有时间,和几个朋友在古城内泡上一碗茶好好欣赏一下。
    《巴渝舞》和《竹枝歌》是賨人文化的代表作,这种瑰丽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宕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古代巴人战前必跳的“巴渝舞”,就是艺术化了的军事格斗技术,是武术从纯军事技术中脱颖而出的先声,也是后来巴渝武术的雏形。
    我以为,今天的坝坝舞是两千多年前司马相如所见过的那种巴渝舞的继承,是古代巴族人“下里巴”乐舞的延伸。
    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另外,在摆臂、下沉、扣胸、圆肩、脚内侧交替移动等方面则与巴渝舞不同。
    传说汉高祖立国后,为保持臣子们的战争意识,在宫廷内时常表演巴人临阵战前鼓舞士气之舞,名为"巴渝舞"。
    因此阆中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春节样本,诸如全国罕见的亮花鞋、春倌说春、张飞巡城、提灯会、巴渝舞、游百病等地方特色民俗。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故为古代一种战舞。
    巴渝舞的音乐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音乐传播与接受的“乐之传播及整体形式”,二是音乐表达的“线的艺术与表现美”。
    击鼓舞戈的巴渝舞,在阆中十分盛行,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阆中古城跳巴渝舞、击八仙鼓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

    汉字详情

    [ba]
    部首: 333
    笔画: 4
    五笔: CNH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AU
    四角: 777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动词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英文翻译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a1 [陆丰腔] ba1 [梅县腔] ba1 [东莞腔] ba1 [客语拼音字汇] ba1 [台湾四县腔] ba1 [沙头角腔] ba1 [宝安腔] ba1 [海陆丰腔] ba1
    ◎ 潮州话:b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伯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pra/peapa
    [yu]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OMN
    四角: 381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俞声。本义:水由净变污,引申为改变,变)

    (2) 同本义

    渝,变污也。——《说文》

    渝盟,无享国。——《左传·桓公元年》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郑风·羔裘》

    明誓固在,不可渝也。——《宋史》

    (3) 又如:渝涅(由白变黑。比喻更改初衷);渝移(变易);渝节(变节);渝变(变更,变化)

    (4) 引申为违背 。如:渝言(食言,背弃前言);渝约(违约,失约);渝盟(背叛盟约)

    (5) 泛滥

    沸溃渝溢。——木华《海赋》

    (6) 又如:渝溢(盈溢)

    (7) 通“输” (shū)。通达

    弗震弗渝。——《国语·周语上》

    渝食于野。——《墨子·非乐上》

    其以先后智渝者也。——《管子·侈靡》

    英文翻译

    change; chongqing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台湾四县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4
    ◎ 潮州话:而污5(如)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朱平聲合口三等jĭujyo/ju
    [wu]
    部首: 337
    笔画: 14
    五笔: RLG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TNIQ
    四角: 8025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舛( 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2) 同本义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乐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3) 又如:舞旋(旋转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称);舞局(舞会);舞咏(舞蹈歌咏);舞头(领舞者);舞天(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娱人的妓女);集体舞

    (4) 钟体的顶部

    钲上谓之舞。——《考工记·凫氏》

    动词

    (1) 跳舞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拔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舞马(令马按节拍舞蹈);舞钟馗(扮作钟馗舞蹈);舞跃(拜舞欢跃);舞鸡(鸡鸣起舞);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舞象(学象舞。会舞蹈的象);舞判(扮作判官或钟馗舞蹈);舞抃(飞舞跃跃)

    (3) 摇动 。如:手舞双刀

    (4) 玩弄

    舞智以御人。——《史记·张汤列传》

    (5) 又如:舞旋(玩弄;折腾);舞手(耍弄手段);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舞弄文墨(舞文弄墨。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

    (6) 鼓舞,振奋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柳宗元《敌戒》

    (7) 戏弄 。如:舞旋(耍弄;折腾)

    (8) 〈方〉∶作,搞

    这事就舞起来了。——《儒林外史》

    (9) 弄,抚弄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插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dance, posture, prance; brandish

    方言集汇

    ◎ 粤语:mou5
    ◎ 客家话:[陆丰腔] wu3 [海陆丰腔] wu3 mu3 [客英字典] mu3 vu3 [台湾四县腔] wu3 mu3 [梅县腔] mu3 wu3 [沙头角腔] wu3 mu3 [东莞腔] wu3 [宝安腔] wu3 (mu3) [客语拼音字汇] mu3 v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文甫上聲合口三等myox/miuum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