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不正确的旨趣。
《明史·儒林传序》:“有 明 诸儒,衍 伊 雒 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錙銖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譌,指归弥远。” 清 刘大櫆 《赠张清少序》:“根之以六经,参之以诸史百子,以杜其岐趋,以稽其治乱成败兴坏之纪。”
引证解释
⒈ 不正确的旨趣。
引《明史·儒林传序》:“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錙銖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譌,指归弥远。”
清刘大櫆《赠张清少序》:“根之以六经,参之以诸史百子,以杜其岐趋,以稽其治乱成败兴坏之纪。”
岐趋的网络释义
岐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山,从枝省,支亦声。本义:古地名。陕西岐山县。又山名)
(2) 岐山 。因山有两枝,故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上古称“岐”
王用享于岐山。——《易·升》
(3) 又如: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国于岐山,所以称岐周)
(4) 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即歧趾而胪情。——张衡《思玄赋》
(5) 又如:岐路(岔路);三岐路口;岐首(两个头);岐旁(岔路,两通的道路);岐路人(宋代称民间卖艺的人。也作岐路或路岐人)
形容词
通“崎”。崎岖
汝阴太守 曹武,思所以获免,阴蒙避迴,岐岖自列。——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动词
通“企”。踮起脚跟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大雅·生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ki2 [梅县腔] ki1 [陆丰腔] ki1 [东莞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海陆丰腔] ki1
◎ 潮州话:gi1(ki) gia6(kiă)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祇 | 巨支 | 羣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gje/gie | gʰĭe |
详细解释
qū
动词
(1) (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2) 同本义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而不趋。——《礼记·王藻》
帷薄之外不趋。——《礼记·曲礼》
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聊斋志异·促织》
步趋动作。——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趋蹑(快速尾随);趋行(急行;赶路);趋走(疾走);趋风(快走如风。比喻快步向前走或表示向对方致敬);趋趋(小步急行的样子);趋拜(急往拜见)
(4) 步,行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趋趄(抬腿做出要走的架势);趋跄(步行快慢有节奏,合乎礼节);趋蹲(趋锵。行动整齐而有节奏)
(6) 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7) 又如:趋庭(称承受父亲教导);趋出(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趋进(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8) 奔赴;趋向
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韩非子·外储说下》
夜趋高邮。——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趋真州扬州。
尝趋百里外。——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前趋直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局势趋于稳定;大势所趋;趋前;售价已趋上升;趋跄(奔走侍奉);趋走(供差遣奔走;亦作仆役别名);趋厮(供差遣的童仆);趋世(奔走于世俗之事);趋赴(奔赴)
(10) 追赶,追逐 。如:趋时揽事(赶风头,管闲事);趋名(追求名声);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
(11) 归附 。如:趋教(恭敬求教;领教);趋事(趋奉);趋时(时髦);趋跄(趋奉献媚);趋枪(趋抢。趋奉献媚)
(12) 通“促”。催促
卫音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使者驰传督趋。——《汉书·食货志上》
趋具食。——《汉书·酷吏咸宣传》
令趋销印。——《汉书·高帝纪》
若不趋降。
名词
(1) 志趣
言眇而趋深。——《论衡·定贤》
(2) 又如:趋尚(情趣;好尚)
(3) 节奏
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淮南子》。高诱注:“趋,投节也。”
cù
暂无详细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