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嶷
注音
ㄑ一ˊ 一ˊ
词语释义
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东观汉记·马客卿传》:“马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略 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羣书。”唐 李颀《送刘四》诗:“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清 王晫《今世说·赏誉》:“许彝千 少便岐嶷,总角风气更进。”
词语解释
《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 集传:“岐嶷,峻茂之状。”后多以“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东观汉记·马客卿传》:“ 马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略 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羣书。” 唐 李颀 《送刘四》诗:“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许彝千 少便岐嶷,总角风气更进。”
引证解释
⒈ 后多以“岐嶷”形容幼年聪慧。
引《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集传:“岐嶷,峻茂之状。”
《东观汉记·马客卿传》:“马客卿幼而岐嶷,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略生而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羣书。”
唐李颀《送刘四》诗:“爱君少岐嶷,高视白云乡。”
清王晫《今世说·赏誉》:“许彝千少便岐嶷,总角风气更进。”
岐嶷的国语词典
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
岐嶷的网络释义
岐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山,从枝省,支亦声。本义:古地名。陕西岐山县。又山名)
(2) 岐山 。因山有两枝,故名。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上古称“岐”
王用享于岐山。——《易·升》
(3) 又如: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国于岐山,所以称岐周)
(4) 同“歧”。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即歧趾而胪情。——张衡《思玄赋》
(5) 又如:岐路(岔路);三岐路口;岐首(两个头);岐旁(岔路,两通的道路);岐路人(宋代称民间卖艺的人。也作岐路或路岐人)
形容词
通“崎”。崎岖
汝阴太守 曹武,思所以获免,阴蒙避迴,岐岖自列。——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动词
通“企”。踮起脚跟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大雅·生民》
英文翻译
high; majestic; fork in road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ki2 [梅县腔] ki1 [陆丰腔] ki1 [东莞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海陆丰腔] ki1
◎ 潮州话:gi1(ki) gia6(kiă)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ki2 [梅县腔] ki1 [陆丰腔] ki1 [东莞腔]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海陆丰腔] ki1
◎ 潮州话:gi1(ki) gia6(kiă)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祇 | 巨支 | 羣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gje/gie | gʰ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