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霜之戒

lǚ shuāng zhī jiè [lü shuang zhi jie]
注音 ㄌㄩˇ ㄕㄨㄤ ㄓ ㄐ一ㄝ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灾祸将临当知所以戒慎。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何琇《樵香小记》:“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成语用法

履霜之戒偏正式;作宾语;指灾祸将临当知所以戒慎。

引证解释

⒈ 谓灾祸将临当知所以戒慎。参见“履霜坚冰”。

清何琇《樵香小记·翚帅师》:“胡传谓: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清厉鹗《东城杂记·庾园》:“臣縑有穷,虽殊坠天之忧,敢忘履霜之戒?”

履霜之戒的国语词典

比喻在危难前兆出现时,便应戒慎防范。参见「履霜坚冰」条。

履霜之戒的网络释义

履霜之戒

  • 履霜之戒,读音lǚ shuāng zhī jiè,汉语成语,释义是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出自《易·坤》。
  • 汉字详情

    部首: 327
    笔画: 15
    五笔: NTTT

    英文翻译

    footwear, shoes; walk on, tread
    shuāng [shuang]
    部首: 802
    笔画: 17
    五笔: FSHF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DBU
    四角: 109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2) 同本义

    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说文》

    霜者,天之所以杀也。——《汉书·董仲舒传》

    履霜坚冰至。——《易·坤》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霜雪(比喻高洁清白);霜瓦(覆盖着白霜的瓦片);霜旦(下霜的早晨);霜甲(沾着霜的战甲);霜衣(寒衣);霜妃(指霜);霜序(霜降的时序);霜信(寒霜将来的信息。也为雁的别名);霜砧(寒秋时节的捣衣声);霜草(因霜害而枯萎的草;草名,也叫“相思草”);霜气(寒霜);霜鸟(指在秋冬或日暮时的乌鸦);霜雪(霜和雪;比喻心志清纯洁净);霜雾(寒气);霜黄(指树叶遭受伤害而枯黄的颜色)

    (4) 年岁,年岁的代称。犹言秋

    客舍并州己十霜,归心日夜忆 咸阳。—— 贾岛《渡桑乾》

    (5) 如霜的粉末

    冰盘若琥珀,何以糖霜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

    (6) 又如:柿霜。亦指润肤的化妆品。如:雅霜;白玉霜

    形容词

    (1) 譬喻白色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唐· 李白《古风》之四

    (2) 又如:霜毫(白毫毛笔);霜鬓(耳边白发);霜毛(形容洁白的羽毛;比喻白发);霜衣(形容白鸟的羽毛);霜色(白色);霜侵(指白发渐渐增多);霜翎(白色的羽毛);霜絮(白棉絮);霜蓬(喻白发);霜须(形容须白如霜)

    (3) 比喻高洁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 陆机《文赋》

    (4) 又如:霜操(指高洁的操持);霜女(指梅花。比喻其高洁)

    (5) 譬喻冷酷、严峻

    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南史·陆慧晓传》

    (6) 又如:霜法(严厉的法禁);霜典(严厉的法典);霜威(指寒霜肃杀的威力;比喻严厉的威势);霜烈(比喻严厉);霜台(御史台的别称。御史掌职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也称“霜署”)

    (7) 譬喻锋利

    钢镞润,霜刃染。——左思《吴都赋》

    (8) 又如:霜刀(指锋利雪亮的刀);霜刃(锋利雪亮的刀刃);霜爪(指锐利的爪子);霜矛(指锋利雪亮的矛);霜戈(指锋利雪亮的戈)

    英文翻译

    frost; crystallized; candied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1
    ◎ 客家话:[梅县腔] song1 [海陆丰腔] song1 [客英字典] song1 [沙头角腔]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ong1 [东莞腔] song1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宝安腔] song1 [陆丰腔] s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色莊陽開平聲開口三等sriang/shiangʃĭaŋ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jiè [jie]
    部首: 412
    笔画: 7
    五笔: AA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T
    四角: 53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2) 同本义

    戒,警也。——《说文》

    岂不日戒。——《诗·小雅·采薇》

    以三年之戒。——《礼记·曾子问》

    基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息民不戒。——《国语·吴语》

    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知足以自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戒慎(戒备谨慎);戒书(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戒旦(警告天将破晓);戒守(警戒守卫);戒命(禁止某些行为的命令);戒戢(警介禁止);戒诗(自我警戒的诗)

    (4) 通“诫”。告诫

    主人戒宾。——《仪礼·士冠礼》

    三保戒团众。——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戒勉(告诫勉励);戒约(告诫约束);戒谕(告诫;训导);戒朝(告诫无将明)

    (6) 留神,当心 。如:戒口(慎言);戒火(慎于用火);戒谨;戒慎

    (7) 预备;准备

    既种既戒。——《诗·小雅·大田》

    (8) 又如:戒装(准备行装);戒辖(准备车辆)

    (9) 登程,出发 。如:戒行(登程,出发上路);戒途(出发,准备上路);戒程(登程,出发上路);戒道(登程,出发上路)

    (10) 戒除

    戒奢以俭。——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1) 又如:戒杀(戒除杀生);戒脱(戒掉);戒绝;戒诗(戒除做诗);戒烟;戒酒

    (12) 告请;约请 。如:戒期(定期);戒速(谓事先告知,再届时邀请);戒食(约期共食;招宴)

    (13) 斋戒

    圣人以此斋戒。——《易·系辞》

    戒及宿之曰。——《周礼·太史》

    七曰戒。——《礼记·礼器》

    名词

    (1) 警戒之事

    君子有三戒。——《论语》

    (2) 戒指的简称 。如:钻戒(镶钻石的戒指)

    (3) 佛教的教规惩戒。梵语Sila的意译。指必须遵守的各种准则,防非止恶的规范 。如:戒定慧(佛教用语。指持戒、禅定和智慧,为佛家三无漏说);戒体(佛教用语。受戒的比丘内有防非止恶的自治力,而且始终符合戒律的要求,身心完全清净)

    (4) 用于告戒的一种文体 。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5) 通“界”。界限,分界

    星茀于河戒。——《史记·天官书》

    江河为南北两戒。——《新唐书·天文志》

    英文翻译

    warn, caution, admonish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3
    ◎ 客家话:[梅县腔] giai5 [陆丰腔] gai5 [客英字典] gai5 [宝安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沙头角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台湾四县腔] kie5 kiai5 gai5 [东莞腔] gai5
    ◎ 潮州话:g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拜皆開去聲開口二等kraih/kaeyk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