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朝野史大观·曾静吕留良文字之狱》:“我朝扫清寇氛,与民休养,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来,史册所纪,屈指而数。”
成语用法
屈指而数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近义词
屈指而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顿)
(6) 屈服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服顺从);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9) 强迫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10) 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11) 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12) 理亏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形容词
(1)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kut7 [客英字典] kiut7 [台湾四县腔] kiut7 [梅县腔] kiut7 [客语拼音字汇] kiud5 kud5 kud6 vud5 [沙头角腔] kut7 [陆丰腔] kiut7 [海陆丰腔] kiut7 [东莞腔] k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动词 (1) 指向;指着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形容词 (1) 竖起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英文翻译finger, toe; point, indicate
方言集汇◎ 粤语:zi2
◎ 客家话:[宝安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海陆丰腔] zh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五旨
详细解释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详细解释shǔ动词 (1) (形声。从攴( ),娄声。本义:点数;计算)(2) 同本义 數,计也。——《说文》 以岁之上下数邦用。——《周礼·廪人》 递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珠可历历数也。——明· 魏学洢《核舟记》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从一数到十;数拾(查点;收拾);数白道黑(卖弄口舌);数白论黄(计较银钱。白:白银。黄:黄金);数筹定点(数筹码计算时间);数东瓜,道茄子(尽情谈论各种事情);数米而炊,称柴而爨(比喻吝啬之极);数数儿;数不胜数;数课(计算并予登记);数墨(计算书本上的文字) (4) 比较起来最突出 。如:数一数二;数不着;数得上 (5) 枚举;列举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不可胜数;历数其罪;数之于前 (7) 数落;责备 数,责也。——《广雅》 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 使韩仓数之。——《战国策·秦策》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又如:数驳(方言。责备;教训);数骂(数落责骂);数说;数骂(责骂);数让;数道(责难,责备);数喇(数落;数说) (9) 诉说,称说 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 (10) 又如:数贫嘴(油嘴肖舌;耍嘴皮子);数黄道黑(数黄论黑。指说长道短) (11) 另见 shù名词 (1) 数目;数量 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报数(报告数目);数计(以数字来计算);数珠儿(念珠);可被2除尽的数;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或复数;基数;单数;复数 (3) 底细 。如:心里没有数;心中都有个数 (4) 道数,方法 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商君书》 (5) 技艺,如博弈的技艺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孟子·告子上》 (6) ∶算术,古代六艺之一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7) 气数;命运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唐· 王维《老将行》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8) 又如:数奇(命运不佳;遭遇不顺);数命(命运);数尽禄终(死亡);数劫(厄运) (9) 策略;权术 以计求便,以数取利。——汉· 王充《论衡》 (10) 规律;必然性 汉世外戚,自 东、 西京十有余族,非徒豪横盈极,自取灾故,必于贻衅后主,以至颠败者,其数有可言焉。——《后汉书》 (11) 道理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韩非子》 (12) 礼数;仪节 今嬖宠之丧,不敢择位,而数于守适。——《左传·庄公十八年》 (13) 特指方术,如占卜之类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 (14) 又如:数家(精于术数的人);数术(术数) 数量词 (1) 几个,若干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 操军必矣。——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如:数四(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数粒(几粒);数人;数十,数百,数千,数万;数本(几棵;几株);数众(佛教称其教徒人数为“众”,有若干僧则称若干众);数武(几步);数射(几射。射:一箭能及的距离);数家(几派;几家;几户) (3) 另见 shuò(1) 屡次:数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英文翻译number; several, count; fate
方言集汇◎ 粤语:sou2 sou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i5 su5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