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顿)
(6) 屈服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服顺从);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9) 强迫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10) 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11) 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12) 理亏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形容词
(1)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kut7 [客英字典] kiut7 [台湾四县腔] kiut7 [梅县腔] kiut7 [客语拼音字汇] kiud5 kud5 kud6 vud5 [沙头角腔] kut7 [陆丰腔] kiut7 [海陆丰腔] kiut7 [东莞腔] k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2) 同本义 計,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名词 (1) 算法;算术 。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如:国计民生 (9) 姓 英文翻译plan, plot; strategem; scheme
方言集汇◎ 粤语:gai3
◎ 潮州话:goi3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