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棰

chǐ chuí [ chi chui]
注音 ㄔˇ ㄔㄨㄟˊ

词语释义

1.亦作"尺捶"。 2.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常以喻短少。

词语解释

  1.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吕延济 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

  2. 常以喻短少。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 清 姚鼐 《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

  3. 尺箠: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4. 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5. 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6. 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尺捶”。

1.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吕延济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

⒉ 常以喻短少。

南朝梁沉约《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
清姚鼐《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
尺箠:1.短鞭。 宋苏轼《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沉德符《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⒊ 谓严刑峻罚。

明高攀龙《<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⒋ 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龚遂老,君王付尺箠。”

⒌ 喻少数兵力。

宋陈亮《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灵武之众乎!”

尺棰的网络释义

尺棰

  • 尺棰(尺箠) 亦作“ 尺捶 ”。 1、一尺之棰。2、常以喻短少。3、谓严刑峻罚。4、比喻御事的权力。5、喻少数兵力。
  • 汉字详情

    chǐ,chě [chi,che]
    部首: 327
    笔画: 4
    五笔: NYI
    五行:
    吉凶:
    仓颉: SO
    四角: 77807

    详细解释

    chě

    名词

    (1)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如“工尺”

    (2) 另见 chǐ

    chǐ

    名词

    (1)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2)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3)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4) 。中医诊脉部位之一。手掌后桡骨高处下为寸;寸下一指处为关;关下一指处为尺。如:尺中(尺脉)

    (5) 尺子,量长度的器具 。如:平行尺;折尺;滑尺

    (6) 喻法度或标准 。如:尺墨(法规,法制)

    (7) 像尺一样的条状物 。如:镇尺;戒尺;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尺疏(奏章)

    (8) 信件,信札 。如:尺书(书,信;书籍);尺素(短笺,书信)

    形容词

    (1) 喻短小或狭小的

    尺泽之蜺也。——《后汉书·对楚五问》

    (2) 又如:尺土(形容极为狭小的土地);尺地(极少的土地);尺铁(短小的铁制武器)

    (3) 另见 chě

    英文翻译

    Chinese measure approx. 'foot'

    方言集汇

    ◎ 粤语:ce2 cek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ak7 [陆丰腔] chak7 [梅县腔]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沙头角腔] c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iêh4/cioh4 cê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昌石昔開入聲開口三等chjek/tcektɕʰĭɛk
    chuí [chui]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TGF
    五行:
    仓颉: DHJM
    四角: 429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垂声。本义:短木棍)

    (2) 同本义

    一尺之棰。——《庄子·天下》

    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王充《论衡·订鬼》

    (3) 又如:棰革(杖鞭);棰楚(杖刑)

    (4) 鞭子,马鞭

    季氏负箠谢过。——《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汉书·司马迁传》

    手苦于箠辔。——《汉书·王吉传》

    (5) 又如:棰策(鞭子);棰楚(鞭杖之类刑具)

    动词

    (1) 同“捶”。敲打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汉书·路温舒传》

    (2) 又如:棰杖(用杖责打);棰顿(捶敲)

    (3) 鞭笞 。如:棰殴(鞭打);棰拊(鞭策);棰笞(鞭责)

    宋本广韵